祛風退熱湯

QU FENG TUI R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肝經 18%
心經 14%
肺經 12%
三焦經 8%
胃經 8%
心包經 6%
膀胱經 3%
膽經 3%
大腸經 2%
小腸經 2%
脾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三焦經
胃經
心包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祛風退熱湯」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散寒: 防風味辛溫,具有發散風寒、止痛解痙的功效。其可驅散外感風寒,解除肌表寒邪,達到祛風退熱的作用,特別適用於風寒表證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2. 疏散風邪: 防風不僅能祛散風寒,更能疏散風熱。當風邪侵襲肌表,引起發熱、頭痛、咽痛等症狀時,防風能透過疏散風熱,減輕症狀,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解表的效果。

祛風退熱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助於退熱: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在退熱過程中,血液循環暢通,氣血運行順利,有助於將熱邪排出體外,達到退熱的效果。
  2. 和解藥性,緩解寒熱:祛風退熱湯通常包含寒涼和溫熱性質的藥材,當歸性溫,可與其他藥材相互協調,緩解寒熱之爭,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副作用。

祛風退熱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風熱邪氣所致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中止痛之功效,能緩解風熱邪氣上攻所致的熱象,同時也能滋陰降火,緩解口渴、咽痛等症狀。
  2. 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祛風退熱湯常使用一些辛溫解表藥物,容易耗傷津液,白芍的養血柔肝功效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防止藥物對機體造成損傷,使藥效更為平和。

「祛風退熱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許多藥材性質偏寒或偏熱,甘草能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過於寒涼或燥熱,減少副作用,使藥效更穩定、更有效。
  2. 增強療效:甘草能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作用,增強祛風退熱的效果。例如,甘草能增強柴胡、黃芩等藥材的清熱解毒作用,也能減輕麻黃、桂枝等藥材的發汗作用,使藥物更能針對症狀,達到最佳療效。

「祛風退熱湯」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祛邪: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效。在祛風退熱過程中,人參可補益正氣,提高人體抵抗力,增強機體抵禦外邪侵襲的能力,更好地驅除風邪,退去熱症。
  2. 緩解虛寒: 某些風熱之症,常伴隨氣虛血弱,出現面色蒼白、乏力倦怠等症狀。人參補氣益血,可緩解因氣虛血虛導致的症狀,改善體質,促進康復。

因此,在「祛風退熱湯」中加入人參,可起到扶正祛邪、緩解虛寒的作用,有助於提高療效。

「祛風退熱湯」中加入梔子,主要是為了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

梔子味苦、性寒,入肝、胃、膽經。其苦寒之性,可清熱瀉火,尤其擅長於降解肝膽之火。若患者出現風熱犯表、高熱頭痛、口渴咽痛等症狀,梔子可有效清熱解毒,退熱止痛。此外,梔子亦能涼血解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皮膚紅腫、瘡瘍等亦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梔子在「祛風退熱湯」中,可以協同其他藥材,有效地清熱解毒、退熱止痛,達到祛風退熱的效果。

「祛風退熱湯」中包含「大黃」,主要是由於其具有以下兩個主要功效: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能瀉熱通便,清熱解毒,對於熱邪壅滯腸胃所致的發熱、便祕、腹脹等症狀,具有明顯的緩解作用。
  2. 清熱解毒: 大黃對於外感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在「祛風退熱湯」中加入大黃,能夠有效地清熱解毒、瀉熱通便,幫助患者緩解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咽痛、口渴等症狀。

「祛風退熱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柴胡疏肝解鬱,清熱解表: 柴胡性微寒,味苦辛,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清熱解表之功效。對於風熱表證,伴有肝鬱氣滯、胸悶脅痛等症狀,柴胡可疏肝解鬱,使氣機通暢,並清熱解表,達到祛風退熱之效。
  2. 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增強療效: 柴胡常與其他藥材如黃芩、葛根、防風等配合使用,形成藥效協同作用,以增強祛風退熱之功效。例如,黃芩清熱燥濕,與柴胡相配,可加強清熱解表之效;葛根解肌發表,與柴胡相配,可增強疏散風熱之效。

主治功效


祛風退熱湯 **主治功效:**眼睛佈滿紅血絲,因邪熱侵犯眼瞼,眼膜隱隱有腫脹瘀血,眼瞼邊緣糜爛,疼痛時好時發。

組成: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
  • **梔子:**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
  •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 **柴胡:**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

用法用量:

  • 將所有藥材清洗乾淨,浸泡30分鐘。
  • 將藥材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煮沸後轉小火煮1小時。
  • 過濾藥液,取汁。
  • 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禁忌:

  • 孕婦禁用。
  • 患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者禁用。
  • 患有肝炎、腎臟疾病者慎用。

總結: 祛風退熱湯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眼睛佈滿紅血絲,因邪熱侵犯眼瞼,眼膜隱隱有腫脹瘀血,眼瞼邊緣糜爛,疼痛時好時發。

傳統服藥法


防風(去叉)1兩,當歸(銼,焙乾,去土)1兩,芍藥1兩,甘草(炙)1兩,人參1兩,山梔子仁半兩,大黃半兩(炙),柴胡(去苗)1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目脈暴赤、邪熱攻瞼、膜隱腫瘀成瘡、眥爛、乍差乍發等症。
  • 本方中防風、當歸、白芍、甘草、人參均有補益作用,因此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中大黃、柴胡有瀉下作用,因此本方不宜在月經期間服用。
  • 本方中梔子有涼血解毒作用,因此本方不宜與溫熱藥同用。

相同名稱方劑


祛風退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防風(去叉)1兩,當歸(銼,焙乾,去土)1兩,芍藥1兩,甘草(炙)1兩,人參1兩,山梔子仁半兩,大黃半兩(炙),柴胡(去苗)1兩。 主治:目脈暴赤,邪熱攻瞼,膜隱腫瘀成瘡,眥爛,乍差乍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