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半蘇丸中包含半夏,主要是利用半夏的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
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善於燥濕化痰,尤其對於痰飲阻滯所致的咳嗽、胸悶、嘔吐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此外,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呃逆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因此,在半蘇丸的組成中,半夏可以起到化痰止嘔,緩解患者不適的作用。
半蘇丸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宣肺止咳: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散寒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風寒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紫蘇葉能有效驅散寒邪,宣通肺氣,利於咳痰。
- 行氣止痛:紫蘇葉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胸悶氣滯、胃脘疼痛等症狀。在半蘇丸中,紫蘇葉與其他藥材搭配,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半蘇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夏月無汗成久嗽病」,意指夏季因暑熱鬱閉肌表,汗出不暢,導致肺氣壅滯,久咳不癒之證。夏季陽氣外浮,若腠理閉塞,熱邪不得發越,反而內迫於肺,煉津為痰,痰熱膠結而咳嗽難癒。故治療需兼顧 解表散邪、化痰止咳、疏通肺絡 三大方向,使表氣通、痰熱化、肺氣降。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解表散邪,開宣肺氣:
- 紫蘇葉:辛溫芳香,外散表邪(尤長於解暑濕鬱表),內行氣滯,開宣肺鬱,解除夏季暑濕束表之無汗。
- 三拗湯(先服):麻黃、杏仁、甘草,為開肺散邪的基礎方,先通表閉,為後續化痰止咳鋪路。
燥濕化痰,降逆止咳:
- 半夏:辛溫燥烈,善化痰濕之邪,降肺胃逆氣,針對痰阻氣逆之咳嗽,與紫蘇葉協同調暢氣機。
- 蛤粉:清熱化痰,軟堅散結,尤宜痰熱互結之久咳。
- 神曲:消食化滯,因夏季暑濕易困脾胃,痰濕來源常與食滯相關,間接助化痰濕。
通絡化瘀,潤燥並行:
- 桃仁泥:活血化瘀,痰久必夾瘀,且肺絡瘀阻可致久咳,桃仁破瘀兼潤燥。
- 瓜蔞瓤:甘寒清潤,既化痰熱,又防半夏、紫蘇溫燥傷津,與桃仁共佐制全方之燥性。
- 蜘殼灰(疑為蜘蛛殼或蠶蛻灰):古代用於散風熱、消痰結,可能取其輕清透散之性,助痰邪外解。
劑型與服法用意:
- 丸劑「臨臥白湯送下」,取其緩消痰飲、兼顧夜間肺氣不降之咳。先服三拗湯開表,後以丸劑治裏,標本有序。
綜論:此方以 「外散內降、痰瘀並治」 為核心,針對夏季表閉裏鬱、痰瘀交阻之久咳,通過解表宣肺、化痰通絡、潤燥相濟的配伍,恢復肺氣宣降之機。然方中蜘殼灰等藥現已罕用,若臨證應用需考據替代之品。
傳統服藥法
半夏、 紫蘇葉各等分。
上為末,加蛤粉、神曲、蜘殼灰各等分,為末,以桃仁泥五錢,瓜蔞瓤一枚為丸。
先服三拗湯3帖,卻服此30丸,臨臥白湯送下。
本方原名半蘇散,與劑型不符,據《醫部全錄》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半蘇丸,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一。 組成:半夏、紫蘇葉各等分。 主治:夏月無汗成久嗽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