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蘇湯

茅蘇湯

MAO SU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心經 20%
脾經 20%
胃經 20%
肺經 20%
肝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茅蘇湯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風散寒,解表止咳:紫蘇葉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咳的功效。對於風寒感冒所致的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狀,紫蘇葉可有效緩解。
  2. 行氣和中,調和脾胃:紫蘇葉還具有行氣和中、調和脾胃的功效。對於因風寒侵襲導致的脾胃不和、食慾不振等症狀,紫蘇葉可以起到調節作用。

因此,在茅蘇湯中加入紫蘇葉,能夠協同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疏風散寒、解表止咳、行氣和中的作用,達到治療風寒感冒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茅蘇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茅蘇湯主治「吐血、衄血」,即上消化道出血(如胃出血)及鼻出血等血證。古代醫家認為此類出血多因熱邪迫血妄行,或氣血上逆所致,治法以清熱止血、降氣導引為主。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茅花(3錢)

    • 性味甘寒,歸肺、胃經,傳統用於涼血止血,清熱利尿。
    • 針對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茅花能直接清瀉肺胃積熱,收斂血絡。
  2. 紫蘇莖葉(2錢)

    • 性味辛溫,歸肺、脾經,功能理氣寬中、解表散寒。
    • 此處用其「降氣」特性,引上逆之氣下行,輔助止血。紫蘇莖葉(蘇梗)兼能疏通滯氣,防止血止留瘀。
  3. 生蒲黃(2錢,煎後調入)

    • 性甘平,歸肝、心包經,擅長化瘀止血。
    • 生用偏活血,炒用偏止血,此方生蒲黃可能取其「止血不留瘀」之效,與茅花協同清熱止血。
  4. 外敷煨大蒜

    • 大蒜辛溫,煨熟後刺激性降低,貼敷腳心(湧泉穴)或手心(勞宮穴)。
    • 透過穴位刺激與藥性溫通,引火下行,導熱外散。古代認為此法能「引血歸經」,從上部(胸、鼻)轉移熱邪至下肢,達止血目的。

整體方義與治療思路

  • 清熱降氣:茅花清血熱,紫蘇降氣逆,針對「熱迫血行」與「氣機上衝」兩大病機。
  • 內外合治:內服方側重涼血止血,外敷法則物理導引,雙向調節氣血運行。
  • 動靜結合:生蒲黃與茅花搭配,止血兼防瘀滯;紫蘇辛散與大蒜外敷,疏通氣機以防閉鬱。

此方體現中醫「上病下取」的治法,結合藥物與外治,從多層次調控血證,反映古代對出血證的靈活應對思維。

傳統服藥法


茅花3錢,紫蘇莖葉2錢。
上為散。
新汲水1碗,煎7分,乘熱調生蒲黃2錢,旋服。仍以大蒜2顆,煨熟捶扁,貼敷二腳心,少傾自覺胸中有蒜氣,其血立止。若下部出血,可以煨蒜敷手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牙齦出血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茅蘇湯, 出處:《直指》卷二十六。 組成:茅花3錢,紫蘇莖葉2錢。 主治:吐血、衄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