荽蘇湯

荽蘇湯

SUI SU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胃經 27%
肝經 15%
心經 15%
脾經 15%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荽蘇湯中加入蔥白,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解表散寒: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宣肺通竅的功效。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清涕等症狀,蔥白能有效緩解。
  2. 調和藥性: 荽蘇湯以疏風解表為主,但藥性偏寒涼,而蔥白性溫,加入後可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傷陽的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更適合患者服用。

總之,蔥白在荽蘇湯中起到解表散寒、調和藥性的作用,使其療效更佳,更符合患者的實際情況。

「荽蘇湯」方劑中包含紫蘇葉,主要原因如下:

  1. 解表散寒: 紫蘇葉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之效,可驅散風寒,緩解感冒初期症狀,如鼻塞、流涕、咳嗽等。
  2. 行氣寬中: 紫蘇葉還具有行氣寬中之功效,可緩解胸悶、腹脹等症狀,有助於促進消化,改善胃腸功能。

「荽蘇湯」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胸悶等症狀,紫蘇葉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解表散寒、行氣寬中之功效,有助於患者早日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荽蘇湯為治療小兒反關痘(痘疹逆證)之方劑,其傳統功效主治具兩大特點:

  1. 症狀描述:針對痘疹透發不暢之險症,如隱疹不顯(隱隱不振)、斑點驟沒,或伴隨熱毒內擾之狂躁(狂言谵語)、風動抽掣(手足抽掣)、氣血逆亂(口鼻失血)等危急表現。
  2. 治療目標:透過外治法「發汗透邪」,促使痘疹外透,以「發出之穢稀」判斷預後,體現「開鬼門」以驅毒外出的思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材配伍

    • 紫蘇葉:辛溫解表,芳香開竅,兼能行氣寬中,緩解腹脹。
    • 大胡蔥(即蔥白):通陽散寒,《本草綱目》載其「發汗解肌」,助邪從汗解。
    • 芫荽(或子):辛溫透疹,傳統用於痘疹不暢,《痘疹方》謂其「內通心脾,外達四肢」。
    • 水楊柳:清熱透毒,民間多用於皮膚疹瘡,取其疏風利濕之性,助疹毒外泄。
  2. 外治原理

    • 熱浴發汗:以煎湯燻洗,利用辛香藥力與溫熱之氣,開腠理、促汗出,使郁伏之痘毒隨汗而解。
    • 熨腹透邪:腹部為氣機樞紐,熱熨可醒脾行滯,針對「腹脹不省」之證,助氣血暢行以托毒外出。

此方體現「給邪出路」之思維,結合辛溫解表與局部刺激,針對小兒氣血未充、痘毒易內陷之體質,以外治法替代內服,避免攻伐過甚,亦符古代「兒科用藥宜輕靈」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大胡蔥1把,紫蘇葉2兩,水楊柳3-4斤,芫荽1握(如無,以芫荽子亦可)。
以河水一大鍋,同煎數沸。先將半鍋放於桶內,候適手時,患者渾身洗淨,熨其腹,漸加熱湯浴透,出汗為度,將厚被蓋之即發,發出之穢稀再決生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荽蘇湯, 出處:《幼科金針》卷下。 組成:大胡蔥1把,紫蘇葉2兩,水楊柳3-4斤,芫荽1握(如無,以芫荽子亦可)。 主治:小兒反關痘。狂言譫語,煩躁不寧,手足抽掣,目劄腹脹,隱隱不振,昏睡不省,或視斑點即沒,或大小便並口鼻失血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