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阿膠散

小阿膠散

XIAO A JI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3.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肺經 25%
腎經 14%
心經 11%
脾經 11%
胃經 11%
肝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阿膠散中包含阿膠,主要源於其補血滋陰的功效。阿膠為驢皮製成,性溫,味甘,入肝、肺、腎經。其能補血,改善貧血癥狀;滋陰,潤燥止渴,適用於陰虛血燥者。

此外,阿膠還有止血的作用,對於女性月經不調、崩漏等症狀亦有幫助。因此,小阿膠散中加入阿膠,不僅能補益氣血,更能滋潤陰液,達到整體改善體質的效果。

小阿膠散方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

  1. 解表散寒: 紫蘇葉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阿膠性滋膩,容易阻礙氣機,而紫蘇葉可助其發散,避免滋膩之性過於滯留,避免產生痰濕。
  2. 行氣化瘀: 紫蘇葉入肺經,具行氣活血之效,可助阿膠活血化瘀,改善氣血循環,增強藥效。尤其對於因寒凝血瘀導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加入紫蘇葉更能起到輔助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阿膠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風熱,涎潮喘促,搐掣竄視。咳嗽虛者」,其病機關鍵在於:

  1. 風熱攻肺,痰涎壅盛
    • 「涎潮喘促」指痰涎上湧、呼吸急促,屬風熱挾痰、肺氣上逆之象,常見於小兒熱哮或痰熱閉肺證。
    • 「搐掣竄視」為肝風內動之徵,可能因風熱熾盛引動肝風(「熱極生風」),或肺金不能制木,導致筋脈拘急、目睛上視。
  2. 虛性咳嗽
    • 「咳嗽虛者」提示肺陰或肺氣不足,痰雖盛而本質虛弱,可能見於久咳傷陰或體弱感邪者。

此方以阿膠配合紫蘇葉,一潤一散,既清潤肺燥,又疏風散邪,適合風熱夾痰而兼陰虛或正虛之證。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藥:透明阿膠(炒)

  • 性味功效:甘平質潤,炒後略兼收斂之性,入肺、肝經。
  • 作用分析
    • 滋陰潤肺:針對陰虛或燥熱傷津之咳嗽,能補肺陰、緩肺急。
    • 止血化痰:阿膠能斂肺止血,對於痰中帶血或虛性咯血有效。
    • 「炒」後減其滋膩,更適合痰熱證中兼顧扶正。

2. 輔藥:紫蘇葉

  • 性味功效:辛溫,入肺、脾經,發散風寒傳統歸類,但用於此方意在:
    • 疏風散熱:風熱初起,紫蘇葉能輕宣透表(與薄荷類似,但性較溫和)。
    • 降氣化痰:其辛香能開鬱滯,解痰氣壅肺之喘促。
    • 調和肝肺:紫蘇葉芳香行氣,可助阿膠防滋膩礙胃,並輕透肝鬱之氣。

3. 加烏梅肉煎服之妙

  • 烏梅酸澀斂肺,與紫蘇葉「一散一收」:
    • 防紫蘇葉辛散太過,助阿膠斂肺止咳。
    • 酸甘化陰,增強生津潤燥之效,適合虛性久咳。

全方配伍特點

  1. 潤燥並行:阿膠補陰潤肺,紫蘇葉宣散風熱,一靜一動,治標顧本。
  2. 標本兼治:針對「風熱痰涎」之標(紫蘇葉散邪化痰),與「陰虛肺虛」之本(阿膠補虛)。
  3. 臟腑調和:透過肺(阿膠)、肝(紫蘇葉疏肝氣)、脾(紫蘇葉醒脾)三者協調,平息風痰搐掣。

適用情境推論

此方可能用於:

  • 小兒痰熱驚風初期,兼見陰傷(如高熱後津虧抽搐)。
  • 成人虛勞咳嗽,外感風熱未清,痰黏難咯者。
  • 風熱犯肺見咯血傾向(阿膠止血,紫蘇葉散邪防留瘀)。

註:此方藥簡力專,若痰熱熾盛或肝風亢動甚者,需配合其他方藥。

傳統服藥法


透明阿膠(炒)2錢半,紫蘇葉1錢。
上為末。
每服1錢,加烏梅肉少許同煎,灌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咳血肺氣腫咳嗽氣喘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小阿膠散, 出處:《育嬰秘訣》卷一。 組成:透明阿膠(炒)2錢半,紫蘇葉1錢。 主治:風熱,涎潮喘促,搐掣竄視。咳嗽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