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淋散

石淋散

SHI LI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續名家方選》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極寒 (0.0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7%
腎經 17%
脾經 15%
心經 15%
肝經 9%
胃經 7%
小腸經 7%
膀胱經 7%
肺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在中藥方劑「石蓮丸」中,杜鵑的應用是因為其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的作用。杜鵑性溫味苦,能夠活血化瘀、止血止痛,適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杜鵑能夠增強方劑的活血化瘀作用,對改善血液循環問題非常有益。

石淋散方劑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淋利水: 木通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水、通淋止痛之效。對於石淋病症,即尿路結石引起的疼痛、尿頻、尿澀等症狀,木通可通過利水通淋,將結石排出體外,緩解症狀。
  2. 清熱解毒: 木通亦有清熱解毒之功,可輔助治療石淋病症中因熱毒壅滯所致的症狀,如尿路感染、發熱等。

因此,石淋散方劑加入木通,旨在發揮其通淋利水、清熱解毒的作用,以達到治療石淋病症的效果。

石淋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調和藥性: 石淋散中多用寒涼藥物,以清熱利濕、排石通淋。甘草性平,味甘,能緩解藥物寒涼之性,避免傷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服用。

二、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之功效。在石淋散中,甘草能增強藥物利尿排石的功效,同時緩解因石淋所引起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症狀,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淋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砂石淋」,即現代所謂的尿路結石(包含腎結石、膀胱結石等),症見小便澀痛、尿中夾砂石,或排尿突然中斷,甚則腰腹絞痛。古代醫家認為其病機多與濕熱蘊結下焦、煎熬尿液成石,或腎虛氣化不利有關。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浮石(1錢)

    • 性味功效:鹹寒,質輕上浮,古籍載其能「軟堅散結、通淋化石」。《本草綱目》指出其可「消積塊、化老痰」,針對砂石淋之「有形實邪」,取其鹹能軟堅、寒能清熱之性,直接攻逐結石。
  2. 阿膠(1錢)

    • 性味功效:甘平,滋陰養血止血。《神農本草經》言其「主心腹內崩……淋露下血」。此處用之有三層意義:
      • 防「攻邪傷正」:浮石、木通久服恐傷陰血,阿膠滋養保護。
      • 緩「砂石割絡」:結石移動易損傷尿道黏膜,阿膠修復止血。
      • 助「腎氣化水」:腎陰得充,則氣化功能恢復,有利排石。
  3. 木通(5分)

    • 性味功效:苦寒,清熱利尿通淋。《藥性論》稱其「主治五淋,利小便」。此藥為「導石外出」關鍵:
      • 清下焦濕熱,斷結石形成之源。
      • 刺激尿量增多,沖刷尿道,推動砂石下行。
  4. 甘草(5分)

    • 性味功效:甘平,緩急和藥。《傷寒論》中多用於調和峻烈之劑。此處作用:
      • 緩解尿路痙攣疼痛(甘緩急)。
      • 調和浮石、木通之寒峻,護胃氣。

三、配伍思想與方義
全方以「化石—排石—護正」為核心:

  • 浮石為君,直攻結石本體;木通為臣,開水道促排泄;阿膠佐助,扶正兼防損傷;甘草佐使,調和緩痛。
  • 四藥寒溫相濟,攻補兼施,既符合「淋證忌補」之古訓(濕熱實證階段),又巧妙透過阿膠防過伐之弊,體現「祛邪不傷正」的用藥智慧。

四、可能的擴展應用
若臨床見:

  • 濕熱重:加車前子、滑石增利尿之效。
  • 氣滯痛劇:配延胡索、烏藥行氣止痛。
  • 久病腎虛:酌加牛膝補腎活血,助排石之力。

此方簡練而針對性強,反映古代醫家對「有形實邪」以「軟、利、養」並治的獨到思路。

傳統服藥法


浮石1錢,阿膠1錢,木通5分,甘草5分。
上銼。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膀胱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石淋散, 出處:《續名家方選》。 組成:浮石1錢,阿膠1錢,木通5分,甘草5分。 主治:砂石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