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聖膏

如聖膏

RU SHENG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二十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4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心經 17%
脾經 17%
腎經 14%
肺經 9%
胃經 7%
小腸經 4%
膽經 2%
大腸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小腸經
膽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聖膏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聖膏方劑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而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2. 補血養血: 當歸還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能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瘀血、疼痛等症狀。聖膏方劑中往往還包含其他補血藥材,如熟地黃、川芎等,共同發揮補血活血的作用,促進傷口癒合,改善患者體質。

熟地黃為中藥方劑中常見藥材,多用於補血滋陰,其性溫潤,入肝腎經,擅長於補益精血、滋潤陰液。

聖膏中添加熟地黃,應是為了其補血滋陰的功效。熟地黃可補血養血,滋潤肝腎,改善氣血不足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乏力等症狀。

此外,熟地黃還有養陰生津的作用,可以緩解因陰虛所致的口燥咽乾、皮膚乾燥等症狀。因此,在聖膏中添加熟地黃,可以起到補血滋陰、潤燥生津的功效。

聖膏方中含有玄參,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聖膏方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瘡瘍腫毒,而玄參能清熱解毒,涼血消腫,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消散熱毒,促進瘡瘍癒合。
  2.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 玄參兼具滋陰潤燥、生津止渴之效。聖膏方除了治療外在的瘡瘍腫毒,也常用於治療內熱引起的口渴咽乾、舌燥脣裂等症狀。玄參的滋陰潤燥功效,可以緩解內熱,生津止渴,減輕患者的不適。

聖膏方劑中加入大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火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通便止痛之效。聖膏方劑多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大黃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
  2. 活血化瘀: 大黃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藥物吸收,並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促進傷口癒合。

總之,大黃在聖膏方劑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其瀉火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瘡瘍腫毒,促進傷口癒合。

聖膏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其以下功效:

  1. 祛風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散風寒、止痛之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齒痛、鼻塞等症狀,白芷能有效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2. 消腫生肌: 白芷有消腫生肌、排膿止癢的功效,能促進傷口癒合。聖膏常用於治療外傷、瘡瘍,白芷可配合其他藥物,促進傷口癒合,改善皮膚狀況。

因此,白芷在聖膏方劑中,起著祛風止痛、消腫生肌的重要作用,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藥材。

聖膏方劑中加入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續斷具有補肝腎,強筋骨之功效。聖膏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而續斷能有效改善因外傷或勞損引起的肝腎虧虛,進而促進筋骨的癒合和疼痛的緩解。

二、續斷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跌打損傷常伴隨瘀血阻滯,而續斷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有助於傷患部位的消腫止痛,加速傷口的癒合。

綜上所述,續斷在聖膏方劑中起到補肝腎、強筋骨、活血化瘀的多重作用,使其成為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的有效藥材。

聖膏方中使用赤芍,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涼血止痛: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涼血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聖膏方多用於治療熱毒瘡瘍,而赤芍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緩解局部紅腫熱痛,促進瘡瘍消退。
  2. 活血化瘀: 赤芍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成分滲透到病竈,發揮更好的療效。同時,赤芍還能促進組織修復,加速創口癒合。

總而言之,赤芍在聖膏方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多重作用,是重要的藥材之一。

聖膏方中包含肉桂,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溫經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肝經,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具有良好的溫通效果,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2. 活血化瘀: 肉桂含有多種揮發油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緩解疼痛。

因此,聖膏方中加入肉桂,可以有效地發揮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例如跌打損傷、風寒濕痹等。

聖膏方劑中使用蓬莪朮,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行氣止痛:蓬莪朮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止痛、消腫散瘀之效。聖膏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蓬莪朮可以促進氣血運行,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消積化滯:蓬莪朮還能消食化積,對於因飲食不節、脾胃虛弱導致的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聖膏中常配伍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消腫止痛、消積化滯的功效。

鉛丹,作為一種中藥材,其主要成分是鉛的化合物,傳統上被用於一些中藥方劑中,如聖膏。其在古代中醫理論中被廣泛應用,主要是因為其獨特的性質和功效。鉛丹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某些皮膚病變和炎症。然而,鉛的毒性問題不容忽視,現代醫學對鉛的瞭解使得其在臨牀使用上變得謹慎。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對用藥安全的關注日益增加,許多以鉛丹為成分的中藥方劑正在被重新評估或取代。中醫學者和醫療專家亦逐漸意識到安全性與有效性並重的重要性,推動中藥成分的合理使用。在這一背景下,即使歷史悠久的成分如鉛丹可能在某些情境下仍有其價值,但在追求安全有效的醫療系統中,其使用必須有所限制,並應依據現代醫學的標準進行調整。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如聖膏」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如聖膏」傳統記載主治「諸般惡瘡」,從劑型與使用方法來看(塗抹太陽穴),此方實際應用應更傾向於治療頭面部瘡瘍、皮膚疾患以及相關的痛症和熱毒症狀。

組成與方劑分析

藥物組成

  • 寒水石
  • 防風
  • 細辛
  • 薄荷
  • 川芎
  • 白芷
  • 獨活
  • 黃芩
  • 蓖麻子(去殼,別研)

組成邏輯與可能功效

1. 清熱解毒

  • 寒水石:清熱瀉火,解毒消腫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此三藥構成方劑清熱解毒的核心,針對「惡瘡」的熱毒本質。

2. 祛風除濕止痛

  • 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
  • 獨活:祛風除濕,通痹止痛
  • 白芷:祛風燥濕,消腫排膿
  • 細辛:祛風散寒,通竅止痛

這幾味藥合用,針對瘡瘍伴隨的腫痛及外在風濕邪氣。

3. 活血通絡

  • 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蓖麻子:消腫拔毒,通絡散結

此組合促進局部氣血流通,有助於瘡腫消散。

治療原理推論

如聖膏外敷太陽穴的治療機理可能是:

  1. 局部治療:透過皮膚吸收作用,藥物直接作用於頭面部瘡瘍
  2. 經絡作用:太陽穴屬經外奇穴,敷藥可通過經絡系統調節全身
  3. 引藥上行:方中多味藥具上行頭面特性,引導藥力直達病所
  4. 綜合作用:清熱解毒治本,祛風除濕、活血止痛治標

此方組方特點在於寒溫並用,既有寒水石、黃芩清熱,又有細辛、白芷辛溫;動靜結合,既用薄荷、防風疏散,又用川芎活血,形成一個立體的治療結構,適合治療複雜的「惡瘡」症狀。

傳統服藥法


寒水石、防風、細辛、薄荷、川芎、白芷、獨活、黃芩、蓖麻子(去殼,別研)各等分。
上為末。
冬用蜜水調,春、夏、秋月用井花水和,塗太陽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如聖膏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但孕婦、哺乳期婦女、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 如聖膏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便秘等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疥癬原發性高血壓癤和癰麻疹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背部膿瘡乾眼症面部疼痛胞衣不下

相同名稱方劑


如聖膏, 出處:《得效》卷十三。 組成:附子、硫黃。 主治:白紫癜風。

如聖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六。 組成:蓖麻子7粒(去殼)。 主治:速下胞衣。主治:難産,胞衣不下,及死胎。

如聖膏, 出處:《普濟方》卷八十四引《德生堂方》。 組成:寒水石、防風、細辛、薄荷、川芎、白芷、獨活、黃芩、蓖麻子(去殼,别研)各等分。 主治:風眼頭痛。

如聖膏, 出處:《百一》卷二十。 組成:當歸2兩,熟地黃2兩,玄參2兩,大黃2兩,香白芷2兩,續斷2兩,赤芍藥2兩,官桂2兩,蓬朮1兩,黃丹秋夏用3斤半、春冬用3斤。 主治:諸般惡瘡。

如聖膏, 出處:《百一》卷十三。 組成:良薑半兩,吳茱萸半兩,金毛狗脊半兩(去皮),木鱉子半兩(去殼),白膠香半兩(别研),敗龜殼半兩(醋蘸炙黃),牛膝半兩,當歸半兩。 主治:接骨定痛。主治:打撲傷損,筋斷骨折。

如聖膏, 出處:《雞峰》卷二十一。 組成:黃連1兩,赤石脂1兩(研),羊肪脂2錢(铫消去滓),硇砂1兩,白礬1兩(研),熊膽1兩,龍腦1兩,牙消1兩,麝香1兩,乳香(研)1錢,爐甘石4兩(火煅1伏時,搗羅,水飛,用1兩細研),白沙蜜4兩(以2重生絹濾之)。 主治:一切眼疾,諸藥療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