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神救苦散
RU SHEN JIU K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九十三引《瑞竹堂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1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神救苦散中含有罌粟殼,其原因主要為:
- 止痛止咳: 罌粟殼中含有嗎啡等生物鹼,具有顯著的鎮痛、止咳作用。古時醫家常以其治療劇烈疼痛、久咳不愈等症狀。
- 緩解腹瀉: 罌粟殼亦有收斂腸道、止瀉作用,可緩解因腸道蠕動過快引起的腹瀉。
然而,罌粟殼屬管制藥物,其藥用價值需與潛在成癮風險進行權衡。現今醫療界已多采用其他安全有效的藥物替代罌粟殼,避免其濫用。
神救苦散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理氣健脾,和胃止嘔: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揮發油成分可行氣化痰,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神救苦散用於治療脾胃不和、氣機阻滯所致的嘔吐,陳皮可理氣健脾,和胃止嘔,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從而緩解嘔吐症狀。
二、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陳皮還具備疏肝解鬱的功效,可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胸悶、脅痛等症狀。神救苦散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陳皮可疏肝解鬱,行氣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神救苦散中包含虎骨,主要源於其藥性與功效。虎骨在中醫理論中,屬辛、溫,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強筋骨之效。
此方以虎骨入藥,旨在緩解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疼痛麻木、肢體不靈、筋骨酸軟等症狀。此外,虎骨還具溫腎壯陽之效,可改善因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等問題。
然而,由於虎骨來源於瀕危動物,現已禁止使用。因此,臨牀應用中需尋找替代藥物,以達到類似功效。
神救苦散中包含乳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神救苦散主要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而乳香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 行氣止痛: 乳香亦有行氣止痛的作用,能緩解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神救苦散中,乳香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協同作用,更有效地達到止痛效果。
神救苦散方中包含沒藥,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沒藥性溫,味苦辛,入心、肝、脾經。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減輕疼痛腫脹,適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
- 溫陽散寒,止咳化痰: 沒藥亦具溫陽散寒之效,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對於寒邪客肺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綜合而言,沒藥在神救苦散方中,發揮了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以及溫陽散寒、止咳化痰的功效,是該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神救苦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神救苦散為祛風止痛、消腫止痛之劑,甘草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熱,使藥效更溫和,更利於人體吸收。
二、 增強藥效:甘草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藥效,可補脾益氣、緩解咳嗽、止痛等。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例如,甘草與黃芩、大黃等藥物配伍,可增強清熱瀉火之功,與桂枝、芍藥等藥物配伍,可增強散寒止痛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如神救苦散」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與主治
此方主治「左癱右瘓,風濕痹,走注疼痛」,針對肢體偏癱、風濕痹證、游走性疼痛等病症,強調無論男女、病程長短皆可應用。其特點在於:
- 風濕痹痛: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氣血不通所致的肢體疼痛、關節腫脹、活動不利。
- 走注疼痛(游走性疼痛):風邪偏盛,疼痛部位不固定,屬「行痹」範疇。
- 左癱右瘓:中風後遺症或風濕日久,導致半身不遂、肢體痿弱。
此方適用於氣血瘀阻兼風寒濕邪痺絡之證,尤其偏重於止痛與舒筋活絡。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方劑由六味藥組成,邏輯可分為三部分:
1. 止痛袪風濕(主攻邪實)
- 御米殼(罌粟殼):
味酸澀、性平,蜜炒後增強收斂止痛之效,針對劇烈疼痛有強效鎮靜作用。 - 虎骨(酥炙):
性溫,傳統認為能「追風定痛」,強筋骨、袪風濕,主治痹痛癱瘓。現代因保護動物已少用,可代以狗骨或牛骨(需特殊炮製)。
2. 活血通絡(調暢氣血)
- 乳香、沒藥:
兩者均能活血行氣、消腫止痛。乳香偏重行氣舒筋,沒藥長於散瘀,合用可改善氣滯血瘀所致的痹痛。
3. 健脾行氣(佐助脾胃)
- 陳皮: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防止御米殼滋膩礙胃,兼助氣血運行。 - 甘草:
調和諸藥,緩和御米殼之收澀與乳香、沒藥的刺激。
三、方劑配伍邏輯
標本兼治:
- 治標:罌粟殼急止痛,虎骨袪風濕,乳沒活血,直接緩解疼痛與痺阻。
- 治本:陳皮、甘草顧護脾胃,助氣血生化,間接強化長期療效。
動靜結合:
- 御米殼「靜」以收斂止痛,乳沒「動」以活血散瘀,一收一散,避免瘀滯。
順應氣機:
- 煎藥時「須順攪」,可能取象於疏通經絡;服法依病位上下分飯前飯後,以引藥達病所。
四、可能的治療機轉
- 鎮痛:罌粟殼含嗎啡類生物鹼,直接抑制中樞疼痛;乳沒精油成分可局部消炎止痛。
- 抗風濕:虎骨(或替代品)的膠原蛋白可能調節免疫,減輕關節炎症。
- 改善循環:乳香、沒藥擴張微血管,促進患處氣血流通。
此方以急則治其痛為先,兼顧活血通絡,適合風濕痹痛急性發作或頑固性疼痛,但需注意罌粟殼成癮性,不宜久服。
傳統服藥法
御米殼1兩(去頂,蜜炒),陳皮5錢(去白),虎骨2錢半(酥炙),乳香2錢半(研),沒藥2錢半(研),甘草2錢半。上為細末。
每服3錢,水1盞半,煎至8分(煎藥時,須順攪),連滓熱服,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
忌豬、馬、驢、魚、兔等肉;非痛不可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如有不適,請及時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如神救苦散, 出處:《醫學正傳》卷一。 組成:禦米殼(蜜炒)1錢,陳皮5錢,壁虎2錢5分(炙黃,即蝘蜒),乳香2錢5分,沒藥2錢5分,甘草2錢5分。 主治:癱瘓,手足走痛不止。
如神救苦散,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三引《瑞竹堂方》。 組成:禦米殼1兩(去頂,蜜炒),陳皮5錢(去白),虎骨2錢半(酥炙),乳香2錢半(研),沒藥2錢半(研),甘草2錢半。 主治:左癱右瘓,風濕痹,走註疼痛,無問男子婦人、遠年近日,並宜服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