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茸附湯以鹿茸為君藥,主要因其具有溫陽補腎、益精填髓之效。鹿茸性溫,味甘鹹,入腎、肝經,能溫補腎陽,壯筋骨,益精血,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血液供應,故常用於治療腎虛陽痿、腰膝酸軟、頭昏耳鳴、神疲乏力等症。
此外,茸附湯中亦有附子,性熱,味辛甘,入腎、心經,可溫補命門,散寒止痛,與鹿茸相輔相成,共奏溫陽補腎、散寒止痛之功,更有效地改善因腎虛所致的各種病症。
茸附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附子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對於寒邪入侵,陽氣不足所致的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脈沉遲等症狀,附子可溫補陽氣,驅散寒邪,改善體溫及血液循環,達到回陽救逆之效。
- 配合鹿茸,增強補益作用:鹿茸性溫,味甘,入腎、肝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之功效。附子與鹿茸相配,一寒一熱,相互協調,溫陽補腎,相輔相成,增強補益作用,更能有效改善虛寒體質,提升機體免疫力。
茸附湯中加入桂枝,是基於其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主要針對以下兩個方面:
- 溫陽散寒: 茸附湯主治脾腎陽虛,而桂枝性溫,可溫補陽氣,散寒止痛,有助於溫暖脾腎,改善陽虛症狀。
- 通經活絡: 桂枝可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解除寒邪阻滯,有利於改善陽虛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因此,桂枝的加入,可協同鹿茸、附子等藥材,共同發揮溫陽散寒、補益脾腎的功效,達到治療陽虛疾病的目的。
茸附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助陽氣: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茸附湯主治脾腎陽虛,寒濕內盛所致的腰膝冷痛、小腹冷痛、四肢不溫等症。乾薑的溫陽作用可以助陽氣驅散寒濕,改善脾腎陽虛狀態,從根本上緩解疼痛。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茸附湯中鹿茸性溫,附子性熱,藥性偏燥。乾薑性溫,味辛,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防止燥傷津液的作用。同時,乾薑的辛溫之性可以促進鹿茸和附子的藥力滲透,增強其溫陽散寒、補腎壯陽的效果。
茸附湯中加入杜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腎壯腰: 杜仲性溫,味甘苦,歸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的作用。茸附湯以鹿茸、附子為君藥,溫補腎陽,杜仲輔之,可加強補腎壯腰的效果,使藥力更加充沛。
- 固腎止遺: 杜仲可固腎氣,止遺精、尿頻等症狀。茸附湯常用於治療腎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遺精等,杜仲的加入可增強固腎止遺的作用,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症狀。
在中藥方劑「茸附湯」中,胡蘆巴的使用是基於其溫腎壯陽、利水消腫的功效。胡蘆巴性溫味甘,能夠溫補腎臟、強壯體魄,適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小便不利等問題。與鹿茸等其他藥材結合使用,能夠增強方劑的溫腎壯陽作用,對改善男性性功能障礙有良好效果。
茸附湯中包含狗脊,主要原因有二:
- 補腎壯腰: 狗脊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腎壯腰、強筋骨的功效,與方中鹿茸、附子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腎陽,溫補腎氣,達到強壯腰膝,改善腰膝酸軟無力的作用。
- 祛風濕止痛: 狗脊亦可祛風濕止痛,對於風濕痺痛引起的腰膝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發揮顯著的治療效果。
茸附湯中加入補骨脂,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腎助陽: 補骨脂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溫腎助陽、補脾益氣的功效,可溫補腎陽,改善腎虛陽痿、腰膝痠軟等症狀,與附子相輔相成,增強溫腎壯陽的效果。
- 溫脾止瀉: 補骨脂亦可溫脾止瀉,對於腎陽不足導致的脾虛泄瀉,以及寒濕凝滯所致的腹痛泄瀉,均有一定療效,與肉桂、白朮等藥物協同作用,溫脾散寒止瀉。
茸附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引血下行,通利關節: 川牛膝性寒,味苦甘,入肝、腎經。其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可引血下行,疏通經絡,對於因瘀血阻滯而導致的關節疼痛、腫脹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配伍補腎壯陽之藥,更益下焦: 茸附湯中以鹿茸、附子等溫陽補腎的藥物爲主,而川牛膝能引血下行,與溫陽補腎之藥相配伍,可使藥力更好地直達下焦,補腎壯陽的同時,也能改善下焦虛寒、氣血運行不暢等問題。
在中藥方劑「茸附湯」中,茴香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行氣止痛、暖胃開胃的作用。茴香性溫味辛,能夠行氣寬中、溫腎散寒,適用於治療胃寒脹痛、食欲不振等問題。與鹿茸等其他藥材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方劑的溫腎壯陽作用,並有助於改善消化系統的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茸附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寒濕久困,傷及督腎之陽」,表現為「兩足痠痛,難以步履」。其病機核心為:
- 寒濕內侵:久處濕冷環境或陽氣不足,寒濕邪氣深伏經絡,凝滯氣血。
- 督腎陽虛:督脈統攝一身之陽,腎陽為先天之本。寒濕久羈,損傷督脈與腎陽,導致溫煦失職、筋骨失養,故見下肢痠冷無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溫補腎陽,峻逐陰寒
- 鹿茸:血肉有情之品,直入腎督,峻補精血、振奮陽氣,為「壯督益腎」要藥。
- 制附子: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破陰回陽,驅逐筋骨寒濕。
2. 臣藥:助陽散寒,溫通經脈
- 桂枝、乾薑:桂枝溫通經脈,助附子散表裡之寒;乾薑守中暖土,與附子相須為用,強化溫裏散寒之效。
- 胡蘆巴、補骨脂:專入腎經,補命門火、散寒濕,針對「腎陽衰微」所致冷痛萎弱。
3. 佐使藥:強筋壯骨,引藥下行
- 杜仲、狗脊:補肝腎、強筋骨,兼祛風濕,改善腰膝痿軟。
- 川牛膝:引藥下行至下肢,兼活血通經,寓「通補並用」之意。
- 小茴香:理氣止痛,暖下焦,助陽藥布散氣機。
整體治療思路
本方以「溫補腎督」為本,「散寒除濕」為標,標本兼治:
- 補陽:鹿茸、附子、補骨脂等群藥協同,填精補火,修復受損之腎陽與督脈功能。
- 祛邪:附子、桂枝、乾薑從內外分消寒濕;杜仲、狗脊兼祛絡中濕邪。
- 調形:強壯筋骨與引經藥配合,直接改善下肢功能,恢復步履能力。
適用證候特點
臨床應見:下肢冷痛重著、遇寒加重、腰膝痿軟、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等「真陽不足」之象。此方溫燥力猛,必用於「純虛寒濕」之證,若夾熱或陰虛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鹿茸1錢, 制附子3錢, 桂枝1錢5分, 乾薑1錢, 杜仲3錢(炒), 胡蘆巴4錢, 狗脊3錢(去毛,蒸), 補骨臘3錢, 川牛膝3錢, 小茴1錢(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補腎陽、強筋壯骨的功效,適合寒濕久困所致的兩足痠痛、不能步履等症。
- 本方中含有鹿茸、附子等溫熱性中藥,陰虛火旺、體熱者慎用。
- 本方中含有乾薑、桂枝等辛溫燥烈之品,陰虛火旺、口乾咽燥、大便乾結者慎用。
- 本方中含有附子,有毒,使用時應嚴格遵醫囑。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茸附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四。 組成:鹿茸1兩(酒炙),肉豆蔻(面裹,煨)1分,附子2隻(炮,去皮臍),當歸(去蘆,酒浸)1分,白朮1分(炒)。 主治:脾腎俱虛,臟腑滑瀉。
茸附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五○引《濟生續方》。 組成:鹿茸(去毛,酒蒸)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 主治:精血俱虛,榮衛耗損,潮熱自汗,怔忡驚悸,肢體倦乏,但是一切虛弱之證。
茸附湯, 出處:《鎬京直指》。 組成:鹿茸1錢,制附子3錢,桂枝1錢5分,乾薑1錢,杜仲3錢(炒),胡蘆巴4錢,狗脊3錢(去毛,蒸),補骨脂3錢,川牛膝3錢,小茴1錢(炒)。 主治:寒濕久困。傷及督腎之陽,兩足痠痛,不能步履。
茸附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四。 組成: 茸附湯(《魏氏家藏方》卷四。)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四。組成:鹿茸(去毛,切作片,酒浸,炙)1兩,肉蓯蓉(去皺皮,酒浸)1兩,人參(去蘆)1兩,遠志(去心,炒黃)1兩,當歸(去蘆,酒浸)3分,白芍藥3分,熟乾地黃3分(洗),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主治:補肝腎心血。 。 主治:補肝腎心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