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柔肝息風煎中加入何首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滋陰補肝: 何首烏性微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烏髮黑髮的功效。肝主藏血,腎精生髓,肝腎不足則易出現肝風內動,導致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何首烏可滋養肝腎,補益精血,從根本上緩解肝風內動。
- 息風止痙: 何首烏除了滋補肝腎,還具有息風止痙的作用。肝風內動常伴有痙攣抽搐、四肢抽動等症狀,何首烏能平息肝風,舒筋活絡,緩解痙攣,達到息風止痙的效果。
柔肝息風煎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其清肝明目、平肝息風的功效。
菊花味甘苦,性涼,歸肺、肝經。其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作用,可以緩解肝火上炎所致的頭暈目眩、頭痛、煩躁不安等症狀。同時,菊花還具有清肝明目的功效,可以改善因肝火上炎引起的視力模糊、眼乾眼澀等問題。
因此,柔肝息風煎中加入菊花,可以協同其他藥物,更有效地達到清肝瀉火、平肝息風的作用,進而改善肝陽上亢所致的各種症狀。
柔肝息風煎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安神定志,疏肝解鬱:茯神性甘平,入心、脾經,具有安神定志、益智健脾的作用。肝鬱氣滯,可導致精神不寧、情緒波動,而茯神能安神定志,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
- 佐使肝腎同治:柔肝息風煎針對肝風內動、肝腎陰虛所致的眩暈、肢麻等症,茯神與其他藥物如白芍、川芎等協同作用,滋陰補腎,平肝熄風,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總而言之,茯神在柔肝息風煎中起到安神定志、疏肝解鬱,以及輔助肝腎同治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柔肝息風煎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柔肝息風: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能改善肝臟氣血循環,緩解肝氣鬱結,從而達到柔肝息風的作用。
- 滋陰補血,養肝護肝: 當歸同時具備滋陰補血的功效,能夠改善肝臟陰虛不足,使肝臟功能得到恢復,進而達到養肝護肝的功效。
因此,在柔肝息風煎中加入當歸,既能疏肝理氣,又能滋陰補血,可有效改善肝臟功能,達到柔肝息風的效果。
柔肝息風煎中加入石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滋陰清熱,平肝息風:石斛性微寒,味甘,入胃、腎經,具有滋陰清熱、生津止渴、養胃生津的功效。對於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所致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石斛能清熱降火,滋陰降陽,平息肝風,起到緩解病症的作用。
- 健脾益氣,扶正祛邪:石斛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可改善脾胃虛弱,提升機體免疫力。肝風內動往往與脾胃氣虛、精血不足有關,石斛可通過健脾益氣,補益精血,從根本上改善肝風內動的病理基礎,使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柔肝息風煎中加入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肝腎,強筋骨: 續斷性味甘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肝腎虧虛,筋骨失養,是導致肝風內動的重要原因。續斷可補益肝腎,固本培元,從根本上緩解肝風內動,起到息風止痙的作用。
- 祛風濕,通經絡: 續斷亦可祛風濕,通經絡。肝風內動常與風濕邪氣有關,續斷能祛除風濕邪氣,通利經絡,解除肝風內動的病因,進而達到息風止痙的效果。
柔肝息風煎中加入鬱金,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鬱金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作用。對於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頭痛、眩暈、脅肋脹痛等症,鬱金能起到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能更好地改善肝氣鬱結所導致的頭風、肢體麻木等症狀。
-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鬱金還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症,鬱金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配合其他藥物,能更好地改善風邪入絡、氣血瘀阻所導致的痺痛、麻木等症狀。
柔肝息風煎中使用白蒺藜,主要基於其 平肝息風 和 清熱解毒 的功效。
白蒺藜性微寒,味苦辛,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平肝熄風之效。對於肝風內動所致的眩暈、頭痛、抽搐等症狀,白蒺藜能有效地平息肝風,緩解症狀。同時,白蒺藜亦具清熱解毒之功,可輔助清除肝火,進一步穩定肝陽,防止肝風再起。
因此,白蒺藜在柔肝息風煎中,起到了 平肝息風,清熱解毒 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柔肝息風煎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安神定志: 遠志性味苦辛,入心、肝經,具有疏肝解鬱、安神定志之功效。肝鬱氣滯會導致精神情志失常,出現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遠志能夠疏解肝鬱,使氣血流通,心神安定,從而緩解患者的焦慮不安情緒,改善睡眠質量。
- 息風止痙,鎮靜安神: 遠志還具有息風止痙、鎮靜安神的作用。肝風內動會導致肢體抽搐、口眼歪斜等症狀。遠志能夠平息肝風,鎮定神經,緩解患者的痙攣抽搐,使其恢復正常。
因此,柔肝息風煎中加入遠志,能夠起到疏肝解鬱,安神定志,以及息風止痙,鎮靜安神的作用,達到治療肝風內動,精神情志失常的功效。
柔肝息風煎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行氣,通絡止痛: 川芎味辛溫,入肝經、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肝經氣滯血瘀,則容易引起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川芎可以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從而緩解肝風內動引起的頭風、肢體麻木等。
- 配合其他藥物,發揮協同作用: 柔肝息風煎中其他藥物,例如白芍、柴胡等,主要作用於肝經,而川芎則可以輔助這些藥物,促進藥力到達病竈,提高療效。
柔肝息風煎方中加入白礬,主要是基於其燥濕止癢、收斂生肌的功效。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脾、胃經。其收斂作用有助於止風止痙,清熱解毒,對於肝風內動引起的抽搐、痙攣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此外,白礬還具有燥濕的特性,可以針對因濕邪困脾導致的脾虛濕困、肢體麻木等症狀。
總體而言,白礬的加入能夠增強柔肝息風煎的收斂止痙、清熱燥濕功效,更有效地治療肝風內動所致的抽搐、痙攣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柔肝息風煎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肝陰虛,內風上冒神明,兼挾涎沫」所致之失心癲狂久不癒。其病機關鍵在於:
- 肝陰虧虛:陰液不足則肝失濡養,陽氣偏亢,虛風內動。
- 風擾心神:肝風上攻頭目,擾亂神明,故見癲狂、心神不寧。
- 痰涎內壅:肝鬱克脾,脾失運化則聚濕成痰,風痰相搏,閉阻清竅,加重神志異常。
此證屬本虛標實,以肝陰虧虛為本,風動痰擾為標。方名「柔肝息風」點明治法:滋養肝陰以治本,平息內風、化痰開竅以治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養陰柔肝為主,息風化痰為輔」為配伍核心,可分三組解析:
1. 滋養肝陰,濡潤熄風
- 制首烏、歸身、石斛:補肝血、養肝陰,填補虧虛之本。首烏益精血而烏髮,歸身養血和肝,石斛滋腎陰以涵木。
- 川斷:補肝腎、通血脈,助陰血上榮頭目,兼防風動耗血。
2. 平肝息風,疏鬱通絡
- 黃甘菊、白蒺藜:清肝明目、息內風。菊花輕清上行,蒺藜疏肝散結,共制肝陽上亢。
- 廣鬱金:疏肝解鬱,活血行氣,解氣滯血瘀之壅塞。
- 川芎:血中氣藥,上行頭目,助血行而息風,兼引藥入肝經。
3. 化痰安神,開竅定志
- 辰茯神、遠志肉:茯神寧心安神,遠志化痰開竅,二者交通心腎,安定神明。
- 明礬:燥濕化痰,專消「涎沫」,破痰涎膠結之勢。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養血柔肝」為基礎,使肝體得潤而風陽自息;搭配「清疏息風」之品,導肝氣條達;再佐「化痰安神」之藥,標本兼顧。尤其明礬一味,直擊痰涎病理產物,體現「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整體觀,通過調肝、健脾、寧神的聯動,恢復神明清靜。
傳統服藥法
制首烏3錢,黃甘菊3錢,辰茯神3錢,歸身3錢,石斛3錢,川斷3錢,廣鬱金3錢,白蒺藜1錢半,遠志肉1錢半,川芎8分,明礬8分。
柔肝育陰,息風除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滋陰養血、息風止痙的功效,適合肝陰虛、內風上擾所致的失心癲狂患者使用。
- 本方中何首烏、菊花、茯神、當歸、石斛、續斷、鬱金、白蒺藜、遠志、川芎、白礬等藥物均具有滋陰養血、息風止痙的功效,可協同發揮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滋陰養血、息風止痙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腎功能的損害。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柔肝息風煎,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引胡在茲方。 組成:制首烏3錢,黃甘菊3錢,辰茯神3錢,歸身3錢,石斛3錢,川斷3錢,廣鬱金3錢,白蒺藜1錢半,遠志肉1錢半,川芎8分,明礬8分。 主治:柔肝育陰,息風除涎。主治:肝陰虛,內風上冒神明,兼挾涎沫,而爲失心癲狂,延久不癒。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