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龍角丸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平肝潛陽:牡蠣味鹹性寒,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鎮靜安神的作用。龍角丸多用於治療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耳鳴、失眠等症狀,牡蠣可有效平息肝陽,使之潛降,達到鎮靜安神之效。
- 軟堅散結:牡蠣性寒,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龍角丸中加入牡蠣,可輔助其他藥材,更有效地散結消腫,改善因肝陽上亢引起的頭部腫脹等症狀。
龍角丸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 黃芩味苦寒,性善清熱解毒,可瀉火除煩,尤其擅長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疾病,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癰腫疔瘡等。龍角丸主治風熱上攻,咽喉腫痛,因此黃芩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緩解症狀。
- 涼血止血: 黃芩還具備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熱毒所致的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等,有一定的療效。龍角丸也可能兼治風熱所致的鼻衄等症,黃芩的涼血止血作用在此也能發揮作用。
龍角丸方劑中包含蚱蟬,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蚱蟬性寒,味甘,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退翳明目之功效。其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等營養物質,可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增強抵抗力,尤其對風熱引起的目赤腫痛、翳障、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通絡止痛: 蚱蟬具有通經活絡、止痛消腫的作用。其可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對風濕痹痛、肢體麻木、跌打損傷等病症有輔助治療功效。
因此,龍角丸方劑中加入蚱蟬,可發揮其清熱解毒、通絡止痛的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龍角丸方劑中包含牛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 牛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熱毒內盛、神志昏迷、驚厥抽搐等病症。龍角丸作為清熱解毒的常用方劑,以牛黃作為主要藥材,可增強其清熱解毒功效。
- 開竅醒神: 牛黃可通利九竅,醒神開竅,對於熱毒矇蔽心竅所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龍角丸中加入牛黃,可增強其開竅醒神之效,提高藥效。
龍角丸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大黃味苦寒,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龍角丸方劑多用於治療熱病,如高熱、神昏、口渴、便祕等,而大黃的清熱瀉火之性可以有效地降低體溫,緩解便祕,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2. 推動藥力: 大黃具有瀉下作用,可以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利用,並促進藥效發揮。龍角丸方劑中可能包含其他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中藥,大黃的推動作用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龍角丸之傳統功效主治
據《外台秘要》引《崔氏方》與《聖惠方》所載,龍角丸主治「小兒驚啼」,症見壯熱心煩、眠卧不安、睡中時發搐搦。此類證候多因小兒臟腑嬌嫩,外感熱邪或內熱熾盛,擾動心神,引動肝風所致,屬中醫「驚風」「夜啼」範疇。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龍角(3銖):
- 古代記載龍角為鎮驚安神之品,性味甘平,入心、肝經,可息風定驚。唐代以前醫方多用以治療癲癇、驚癇,具「鎮攝神魂」之效。其藥材基原或為古代大型哺乳動物(如鹿、犀)之角化石,與龍骨功效相近。
牡蠣(9銖,一作牡丹):
- 若為牡蠣(《外台》原方),其性鹹寒,入肝、腎經,能潛陽熄風、軟堅散結。《藥性論》載其「主治小兒驚癇」,與龍角協同鎮攝肝風。
- 若為牡丹(《聖惠方》或另本),則性辛苦微寒,入心、肝經,清熱涼血,適用於熱擾心神之煩躁搐搦。
黃芩(半兩):
- 苦寒,歸肺、膽、大腸經,善清上焦熱邪,尤解心經煩熱。《本草正》謂其「治小兒驚熱」,本方用以清泄壯熱,解除心煩。
蚱蟬(2枚):
- 甘寒,入肝、肺經,為蟲類藥,古方多用於小兒驚癇夜啼。《名醫別錄》稱其「主小兒驚癇夜啼,癲病寒熱」,取其「質輕透發」之性,既能清熱,又能熄風止痙。
牛黃(如小豆5枚):
- 苦甘涼,歸心、肝經,為傳統珍貴息風藥,長於清心豁痰、開竅定驚。《本草綱目》載其「療小兒百病,諸癇熱」,針對熱極生風之搐搦,輔助龍角加強鎮驚之效。
川大黃(9銖):
- 苦寒瀉下,歸脾、胃、大腸經,瀉火通便,使內熱從下而解。《聖惠方》強調其「導熱下行」之功,與黃芩上下分消熱邪,防熱毒內閉。
2.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 清熱為本:黃芩清心肺之熱,大黃瀉陽明腑實,共解「壯熱心煩」之根源。
- 熄風為標:龍角、牡蠣(或牡丹)、蚱蟬、牛黃協同平肝息風,針對「搐搦」「驚啼」等肝風內動之標證。若用牡蠣則重鎮潛陽,用牡丹則側重涼血散瘀,二者均能助清熱熄風。
- 蟲類藥與金石藥並用:蚱蟬「輕靈透發」與龍角「重鎮沉降」相配,體現「風火同治」思路;牛黃芳香開竅,彌補金石藥僵滯之弊。
- 蜜丸緩調:蜂蜜和藥為丸,既能緩和大黃峻下之性,又可潤燥防苦寒傷津,適合小兒稚陰之體。
3. 適用病機推論
本方所治「驚啼搐搦」,當屬熱極生風或熱擾心神,其病位在心、肝二經。熱邪熾盛則壯熱,上擾心神則眠卧不安,引動肝風則搐搦。全方以清熱為主,輔以鎮驚,契合「熱退風自熄」之法。
綜論
龍角丸為唐代以前治小兒驚風之代表方,體現「清熱—熄風—通下」三法並用,標本兼顧。其組方特色在於:
- 重用動物藥(龍角、蚱蟬、牛黃)與礦物藥(牡蠣)鎮驚,反映早期醫方對「驚風」的重視。
- 黃芩、大黃上下分消熱邪,配合蟲類藥透發風熱,顯示古人對小兒「易虛易實」病機的深刻認識。
傳統服藥法
龍角3銖,牡蠣9銖(一作牡丹),黃芩半兩,蚱蟬2枚,牛黃(如小豆)5枚,川大黃9銖。上為末,蜜為丸,如麻子大。
蓐里兒每服2丸,隨兒大小,以意增減。
(《外台》卷三十五引《崔氏方》。《聖惠》本方用法:用煎金銀湯研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的功效,適合用於小兒驚啼、壯熱心煩、眠卧不安、睡中或時搐搦等症狀。
- 本方中牡蠣、黃芩、蚱蟬、牛黃、大黃均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避免過量服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腸胃不適等副作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龍角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引《嬰孺方》。 組成:龍角2分,遠志2分,牡蠣(煅)2分,大黃2分,黃芩4分。 主治:小兒五驚及身熱。
龍角丸,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龍角3铢,牡蠣9铢(一作牡丹),黃芩半兩,蚱蟬2枚,牛黃(如小豆)5枚,川大黃9铢。 主治:小兒驚啼,以壯熱心煩,眠卧不安,睡中或時搐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