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積丸
XU J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七十七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5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虛積丸中加入硫磺,乃因其具以下特性:
- 殺蟲止癢: 硫磺性溫燥,能殺滅體內寄生蟲,並止癢消腫,適用於因蟲積所致的虛弱症狀,如皮膚瘙癢、腹痛等。
- 通便排毒: 硫磺具有通便作用,能促進腸道蠕動,排出體內積聚的毒素,配合其他藥材,有助於改善虛弱體質,增強免疫力。
中藥方劑「虛積丸」中包含水銀,是因為水銀具有強效的解毒和驅邪作用。水銀能夠清除體內的毒素,對於一些難治的病症有顯著療效。其主要作用是解毒消腫,促進方劑的療效,對於各類難治病症尤其適合。水銀的使用能夠提升方劑的療效,幫助快速恢復健康。
虛積丸方中含有巴豆,這是一個看似矛盾的配置。巴豆性峻烈,屬於瀉下藥,主要用於治療便祕、積滯等實證,而虛積丸則針對虛證,主要用於治療氣血虛弱、脾胃不健等。
然而,巴豆在虛積丸中的作用並非單純的瀉下。其一,巴豆可破積消癥,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從而改善虛證;其二,巴豆入肝經,可疏肝理氣,緩解氣血虛弱導致的諸多不適。因此,巴豆在虛積丸中起到了「破積以化虛」的作用,而非單純的瀉下。
虛積丸中加入礞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積化痰:礞石味甘性寒,入肺、胃經,具有化痰散結、消積止痛之效。虛積丸主治虛勞積聚,症見胸脘痞滿、食少便溏、痰多咳嗽,礞石可針對其中痰積、食積等症狀,起到化痰消積的作用。
- 降逆止嘔:礞石能降胃氣,止嘔逆。虛勞積聚常伴有胃氣上逆,表現為噁心嘔吐,礞石可降胃氣,緩解嘔逆症狀,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
總之,礞石在虛積丸中發揮著化痰消積、降逆止嘔的功效,是方劑組成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虛積丸乃治療虛寒積聚之方劑,其中硇砂的加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化積: 硇砂性溫,味辛,具有溫陽散寒、化痰消積之功效。對於虛寒積聚所致之腹痛、腹脹、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硇砂能溫暖脾胃,化解寒積,達到緩解病症的效果。
- 引藥入脾: 硇砂性燥,能引導藥力深入脾胃,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虛積丸中其他藥物如半夏、陳皮、枳殼等,皆具有化痰消積的作用,硇砂的加入,能使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協同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虛積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普濟方》,主治「久痢不癒,將變疳(匿蟲)」,意指長期瀉痢未癒,脾胃虛弱致運化失常,積滯內生,漸轉為疳證(多見於小兒,以形瘦腹大、消化障礙為特徵)。古人認為久痢與「虛中夾積」相關,既有正氣虛損,又有濕熱、痰瘀或蟲積等實邪留滯,故需攻積通滯兼顧。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硫黃與水銀(結沙子)
- 硫黃性熱,傳統用於溫陽通便、殺蟲;水銀(煉製後毒性降低)可攻毒祛積。二藥結合成「沙子」,取其沉降之性,直達腸腑,既溫通又破積,針對久痢後寒濕凝滯或蟲積內伏之病機。
巴豆(不去油)
- 巴豆辛熱大毒,峻下冷積,其油脂能增強瀉下之力。此處「不去油」強調其攻逐沉寒積滯之效,以開通腸道壅塞,與硫黃協同溫通。
礞石與硇砂(或硼砂)
- 礞石墜痰下氣,善消頑痰積滯;硇砂(或作硼砂)腐蝕消積,化痰散結。二者助硫黃、水銀攻破痰瘀膠結之積滯,尤其針對痢久成疳、痰瘀互結之證。
製法與服法原理
- 醋糊為丸、地坑煅藥:醋能軟堅散結,地坑煅藥使藥性沉降,緩和峻烈之毒。
- 生薑大棗湯送服:生薑溫中止嘔,大棗補脾和胃,既可佐制諸藥毒性,又能護胃以防攻伐傷正。
整體方義
此方以「溫通攻積」為核心,硫黃、巴豆溫散沉寒,水銀、硇砂攻毒消積,礞石化痰。全方側重「通因通用」,透過峻下積滯以止久痢,適合「虛中夾實」之證(雖名「虛積」,實以攻邪為主)。古人用於痢轉疳證,可能與當時寄生蟲感染或營養不良相關,其組合體現「邪去正自安」的治療思路,然須準確辨識寒濕積滯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硫黃1兩,水銀(2味同結沙子)1兩,巴豆(去皮心,不去油與沙子,同研)1兩,礞石(搗碎,細研)半兩,硇砂(研)半兩。
上為末,以好醋和令得所。先作一地坑,如茶盞大,深四指,淨火煅通赤,去灰火,用醋紙襯,攤藥在內,碗蓋上,焙一宿取出,候乾,面糊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2-3丸,生薑、大棗煎湯送下。
方中硇砂,《普濟方》作「硼砂」。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毒性較大,使用時需慎重。
相同名稱方劑
虛積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七。 組成:硫黃1兩,水銀(2味同結沙子)1兩,巴豆(去皮心,不去油與沙子,同研)1兩,礞石(搗碎,細研)半兩,硇砂(研)半兩。 主治:久痢不癒,將變疳(匿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