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銀煎

水銀煎

SHUI YIN JI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偏寒 (0.6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胃經 15%
肺經 15%
腎經 13%
脾經 11%
大腸經 9%
心經 7%
膽經 3%
小腸經 3%
肝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膽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水銀煎之方劑中含有水銀,乃因古人認為水銀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之功效。

水銀性寒,味甘,入心、肝、脾、腎經,具有強烈的毒性,能迅速穿透皮膚及黏膜,並累積於體內,造成神經系統、肝臟、腎臟等多種器官損害。

故後世醫家多已摒棄水銀煎之使用,改用其他藥物替代,以避免其毒副作用。

水銀煎為古方之一,其配方中確有鉛之成分。鉛,在古代醫學中被視為一種具特殊療效的礦物質,可應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如止痛、解毒等。然而,現代醫學已明確指出,鉛對人體有害,易導致中毒,影響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及腎臟功能。古人採用鉛入藥,是基於當時對藥物性質與人體反應的理解,而未充分認識到其長期使用的潛在危險。隨著科學進步,現今的中醫臨床實踐已不再提倡使用含鉛等重金屬的藥方,轉而強調安全、無害的天然草藥組合,以確保患者健康為首要考量。對於古方中的鉛成分,現代醫學持審慎態度,並呼籲勿盲目遵從,以免造成健康風險。

水銀煎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輕粉(即硫化汞),主要是由於其具有特定的藥理特性。在中醫理論中,水銀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潤燥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某些熱毒症狀,如癰腫、疔瘡等。

輕粉作為水銀煎的成分,主要是考慮到它的強效性和迅速的治療作用。其化學性質使輕粉能夠快速被人體吸收,達到較好的療效。此外,輕粉在中醫中也被用於消腫止痛,其濃縮的特性可以加強方劑的總體效果。

然而,由於輕粉中含有水銀,長期使用或不當使用可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在使用水銀煎及其含輕粉的方劑時,應謹慎考慮用藥安全性,最好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以減少副作用和潛在的毒性風險。

水銀煎中加入硇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藥效:硇砂為硫化汞,與水銀(即汞)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二者結合可產生更強的殺菌、解毒效果,有效治療一些頑固性皮膚病,如梅毒、疥瘡等。
  2. 提高藥物穩定性:硇砂可有效抑制水銀的揮發,提高水銀煎的穩定性,使其更易於保存和使用。同時,硇砂能使水銀更易於與其他藥物成分發生反應,提高藥物整體療效。

水銀煎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用於治療某些疾病,尤其是皮膚病和濕熱引起的症狀。在其組成中,硼砂的加入具有特定的理論基礎。硼砂,又稱為硼酸鈉,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水銀具有較強的寒涼特性,與硼砂的結合可以增強方劑的效果,達到更好的調理作用。

此外,硼砂具有良好的抗菌特性,能夠有效地抑制病菌的生長,這對於一些與感染有關的皮膚病具有重要的輔助療效。由於水銀煎的作用主要在於進行體內的濕熱排除,硼砂的存在可以幫助調和整個方劑的性質,使其在清熱解毒的同時,不至於過於寒冷,也能有效促進身體的恢復。因此,硼砂的添加,有助於提升水銀煎的療效,使其更適應於特定的臨牀需求。

水銀煎中加入礞石,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瀉下作用:礞石性寒,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與水銀的瀉下作用相輔相成,能加強瀉下之力,用於治療便祕、積滯等病症。
  2. 降低水銀毒性:礞石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效,可減輕水銀的毒性,降低其對人體器官的損害。

水銀煎是一種古老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巴豆,主要是因為巴豆具有強烈的瀉下作用和活血化瘀效果。巴豆中含有的巴豆素成分,能夠刺激腸道蠕動,從而達到通便之效,對於治療某些因濕熱積聚引起的便祕以及瘀血相關的病症具有輔助療效。此外,巴豆的功效也能促進藥物的吸收,加強水銀的療效,尤其在處理某些疾病時,需要結合巴豆與其他藥材形成協同效應。然而,巴豆的毒性也需謹慎使用,必須根據個體的體質和具體病情 carefully 配伍,以免引起不良反應。因此,水銀煎中包含巴豆,既是基於其藥理特性,也是在中醫藥學中,對於病理的深入理解和辨證施治的智慧結晶。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水銀煎】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水銀煎】主治「酒癖、食塊、痰積,及血氣血刺血塊,陰陽二毒」。

  • 酒癖、食塊、痰積:指長期飲酒或飲食不節導致的積滯,形成痰飲或積塊病證。
  • 血氣血刺血塊:指氣滯血瘀引起的刺痛、硬塊,如瘀血內阻或癥瘕積聚。
  • 陰陽二毒:泛指因外感邪毒或內生毒邪導致的陰陽失衡,可能涉及寒熱錯雜或癰疽瘡毒。

此方以攻積、化痰、逐瘀為主,適用於有形實邪內結的體質壯實者,非虛弱證候所宜。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水銀(半兩)& 鉛(半兩,結砂子)

    • 水銀與鉛共煉製成「鉛汞齊」(結砂子),傳統認為具攻毒、逐痰、通絡之效,能穿透積滯。但此二藥有毒,以煅製降低毒性,並借大棗包裹緩和其烈性。
    • 水銀「沉墜下行」,可逐痰濕、破積聚;鉛能「鎮逆墜痰」,協同加強攻堅作用。
  2. 膩粉(輕粉,半兩)

    • 即輕粉(氯化亞汞),性烈有毒,善殺蟲、攻痰、通便,助水銀鉛砂破除頑痰積滯。
    • 填於棗內煨熟,可能轉化為較緩和的化合物,減毒存效。
  3. 硇砂(一兩,通用者)

    • 性溫有毒,能「消積破瘀、軟堅散結」,專攻痰血互結之癥塊,亦用於治噎膈、癰疽。
    • 與硼砂協同,增強溶解痰涎之效。
  4. 硼砂(一兩)

    • 清熱化痰、腐蝕積垢,傳統用於痰熱膠結之證,助硇砂消積。
  5. 礞石(一分)

    • 墜痰下氣,主治「老痰頑痰」膠結難化者,輔助水銀膩粉攻逐痰積。
  6. 巴豆(二粒,去油)

    • 大辛大熱,峻下冷積,去皮膜及去油(製霜)後毒性稍減,仍能破痰瘀、通腑瀉濁。
    • 與諸藥配伍,加強盪滌腸胃積滯之力。
  7. 大棗(八枚,裹藥煨)

    • 緩和峻藥毒性,保護脾胃,避免攻伐太過。煨熟後去紙皮,取其甘緩之性與藥相融。

配伍邏輯與方義

  • 核心思路:以「毒藥攻毒」,集中金石峻藥(水銀、鉛、硇砂、膩粉)與逐痰藥(礞石、硼砂)、瀉下藥(巴豆),形成強力破積組合。
  • 痰瘀並治
    • 水銀、膩粉、鉛砂 → 攻痰毒、破積塊;
    • 硇砂、硼砂 → 軟堅散結,化解痰血膠結;
    • 礞石、巴豆 → 墜痰瀉下,開通氣道與腸道。
  • 給藥方式
    • 丸置舌上含化,緩釋藥力,避免直接刺激胃腸;
    • 薑棗湯送服,借薑之辛散助藥勢,棗之甘緩護胃氣。

可能適用證候

此方適合痰、瘀、積滯壅盛之實證,如:

  • 酒積成癖:胸脅硬滿、嘔吐痰涎;
  • 痰瘀互結:腹內癥塊、疼痛拒按;
  • 陰毒結滯:瘡痂腫硬、寒熱錯雜。

禁忌:體虛、孕婦、氣血不足者絕不可用。

傳統服藥法


水銀半兩,鉛半兩(結砂子),膩粉半兩,硇砂(通用者)1兩,硼砂1兩,礞石1分,巴豆2粒(去皮心膜,出油,研)。
下積滯。
上藥除膩粉外,合研勻,用大棗8個(去核),以水調膩粉,分填於棗內,以濕紙五重,逐個裹之,灰火內煨熟,去紙並棗皮,將棗肉與前藥同研勻為丸,如皂子大。
每服1丸,安舌上,勿嚼,用薑、棗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水銀煎有毒,使用時應嚴格遵醫囑。
  • 水銀煎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中毒。
  • 水銀煎不宜與其他中藥同時服用,以免發生藥物相互作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水銀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三。 組成:水銀半兩,鉛半兩(結砂子),膩粉半兩,硇砂(通用者)1兩,硼砂1兩,礞石1分,巴豆2粒(去皮心膜,出油,研)。 主治:下積滯。主治:酒癖食塊痰積,及血氣血刺血塊,陰陽二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