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硃砂守病丸中包含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硃砂可有效緩解。
- 祛風止痛: 硃砂亦可祛風止痛,對於風邪入侵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然而,硃砂屬於重金屬,使用需謹慎,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硃砂守病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心神不寧、焦慮等症狀。其中,硼砂的添加具有重要意義。硼砂,又名硼酸鈉,是一種在中醫中常用的輔助藥材。它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特性,可用於治療因熱毒內盛而引起的各類疾病。在硃砂守病丸中,硼砂的使用有助於調和方劑的整體效用,增強其安神作用。
此外,硼砂在中藥中還被認為具有防腐的特性,有助於延長方劑的保存時間,保持其藥效的穩定性。透過清熱和消腫,硼砂能促進身體內部的和諧,進而強化硃砂守病丸改善心神狀況的效果。因此,硼砂在這一方劑中的運用,不僅是對症治療的需求,也反映了中醫理論中“君臣佐使”的藥物搭配智慧,使方劑更為安全和有效。
硃砂守病丸中添加血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化瘀,止痛消腫:血竭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硃砂守病丸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疾病,血竭的加入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有助於傷患的恢復。
二、促進傷口癒合:血竭還具有止血生肌的作用,可以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對於骨折、外傷等患者,血竭的加入可以促進傷口癒合,加速康復。
硃砂守病丸方中加入蜂蠟,主要是為了增強藥丸的穩定性和延緩藥效的釋放。
蜂蠟具有較高的熔點,且遇熱軟化,冷卻後固化,能有效地將藥丸固結成型,防止藥丸因受潮或摩擦而散碎,提升藥丸的儲存穩定性。同時,蜂蠟能形成包覆層,阻礙藥物快速溶解,減緩藥效釋放速度,使藥物在體內停留時間更長,達到更持久的療效。此外,蜂蠟具有一定的親脂性,有助於藥物成分的吸收和利用。
硃砂守病丸中包含巴豆,看似矛盾,實則有其深意。
巴豆性峻烈,為瀉下逐瘀之要藥,可破積導滯,消腫散結。但其毒性亦強,需謹慎使用。
硃砂守病丸的組成中,除了巴豆外,還包含硃砂、雄黃等重鎮安神之藥,可制約巴豆之毒,使其藥力趨於平和,並能更好地發揮其攻邪逐病之效。
此配方旨在以巴豆之猛烈之力,迅速驅散病邪,再以硃砂、雄黃等藥物鎮守病位,防止邪氣反攻,達到治病求本的功效。
「硃砂守病丸」方劑中含有「輕粉」,這主要是由於輕粉具備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
輕粉性寒,可以清熱解毒,用於治療濕熱所致的各種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等。同時,輕粉具有燥濕止癢的作用,可以緩解皮膚瘙癢症狀。
然而,輕粉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硃砂守病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安神、鎮驚和解毒。其中,硇砂作為其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硇砂,也稱為硃砂,是由汞與硫化物經過高溫處理得到的,主要成分為汞的硫化物,其特性使其在中醫中被廣泛應用於心神不寧與癲癇等疾病的治療。
硇砂的主要功效在於清心安神,能夠有效對抗因心火旺盛而引起的煩躁、失眠等症狀。其獨特的平和性質,使得硇砂能夠促進心理的穩定,更有助於改善腦神經系統的功能。此外,硇砂在中醫理論中還被認為具有解毒之效,能夠幫助清除體內的有毒物質,進而提高整體健康水平。
儘管硇砂的療效顯著,但由於其成分中含有重金屬汞,使用時需謹慎。建議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適當的劑量調整,以達到最佳療效,避免潛在的毒性影響。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朱砂守病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籍,主攻「遠年近日腸內積塊」,即各類久滯或新發之腹部癥瘕積聚。古人以「守病」為名,喻其藥力固守病所,逐步攻消有形實邪,尤其針對頑固性積滯。服法強調「未時前後」(午後1-3時)服藥,係因古人認為此時陽氣漸衰,陰氣初升,藥性更易入陰分破積;次日續服「五積丸」(常見於化解寒、痰、氣、血、食五積之方),顯示其治療策略為先以峻藥攻堅,再以調理方鞏固,屬分階段消積之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礦物峻藥攻積
- 硇砂、硼砂、粉霜、輕粉:皆具腐蝕消積之性,古人用以「化鐵石」,喻其破堅之力。硇砂尤擅消肉積,硼砂能軟堅化痰,粉霜(汞化合物)、輕粉(氯化亞汞)則以毒性攻逐頑痰死血,此類配伍體現「以毒攻積」思路。
- 雄黃、朱砂:雄黃破血結、殺蟲,朱砂鎮心而定驚,二者相佐,既防積久化熱擾神,又助血分瘀毒外透。
固攝與通散並行
- 龍骨、琥珀、白膠香:龍骨斂澀固腸,防峻瀉傷正;琥珀活血利水,白膠香(楓香脂)行氣止血,三者調節氣血,使攻積不致耗散太過。
- 石腦油(石油原油):古人用其「透利關竅」,與硇砂等共炒,增強藥性穿透力,直達腸腑深處之積滯。
特殊製法強化藥效
- 火候控制:以滾湯隔水煮煉石腦油與礦藥,減緩揮發毒性,使其緩慢成膏,確保藥性「沉著」而不過於峻烈。
- 千口土水浸丸:土性中和,既能緩解藥毒,又取其「守中」之意,符合「攻邪不傷脾胃」之理念。
推論整體作用
此方以礦物峻藥為主體,通過腐蝕、滲透、破瘀等機理,針對腸內「癥塊」此類有形實邪。其配伍特點為「攻中有守」:一則以毒藥疊加增強消積之力,二則佐以固攝之品防正氣驟脫,三則製法上刻意緩和毒性,體現古人「猛藥緩攻」的智慧。然須注意,此類方劑適應症嚴苛,必用於實證積滯,絕非泛泛調理之方。
中醫治療原理詮釋
積塊形成,多因氣滯、痰凝、血瘀久鬱成實。此方以「咸寒軟堅」(硼砂、硇砂)、「辛熱走竅」(石腦油)、「重鎮安神」(朱砂、琥珀)三法並舉,符合《內經》「堅者削之」「留者攻之」原則。尤其「石腦油炒藥」之工藝,暗合「通陽化結」之理,透過油性引藥入絡,溶解頑痰敗血,為古代「化學製劑」思維之體現。
傳統服藥法
朱砂3錢,硼砂1錢,橘紅3錢,粉霜1錢,輕粉1錢,龍骨1錢,白膠香1兩半,琥珀1錢,硇砂1錢,雄黃1錢,石腦油2錢,千口土(不入藥,水中浸用。1方無龍骨、白膠香、粉霜,用赤石脂)。上將硼砂、硇砂、雄黃各乳研,卻用石腦油消銀大砂鍋內,將上三味乳細末和勻,用銅匙子不住手攪,砂鍋外用一大鍋滾湯,將砂鍋頓放湯鍋中煮,仍不住手攪,直至油炒雄黃乾黑色成膏為度;卻取出砂鍋,候冷定乾硬,再入乳鉢細研,卻入余藥末,同研勻,用大銅匙將藥末入熱湯內蕩,自然成劑,用手捏成塊,就於湯火邊旋捏下為丸,如櫻桃大,隨丸即放入千口土水碗內浸之,候冷定硬,出底乾,收貯。
服時用新水送下,未時前後服。次日服五積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兒、體弱者慎用。
-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痛、腹瀉等副作用,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朱砂守病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四。 組成:人言1兩,巴豆(去皮,燒熟)1兩,芫花1兩(醋炙)。 主治:積聚;一切蠱氣,返食證。
朱砂守病丸, 出處:《良朋匯集》卷二。 組成:朱砂3錢,硼砂3錢,血竭3錢,黃蠟3錢,巴豆(去油)1錢,輕粉1錢,硇砂1錢。 主治:遠年近日腸內積塊。
朱砂守病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八。 組成:朱砂3錢,硼砂1錢,橘紅3錢,粉霜1錢,輕粉1錢,龍骨1錢,白膠香1兩半,琥珀1錢,硇砂1錢,雄黃1錢,石腦油2錢,千口土(不入藥,水中浸用。1方無龍骨、白膠香、粉霜,用赤石脂)。 主治:積聚。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