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松脂丸中包含松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藥性相合: 松香味苦性溫,具有燥濕、止痛、生肌、消腫等功效。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治療濕熱、疼痛、瘡瘍等症。
二、藥理特性: 松香具有一定的粘性,可使藥丸更容易成形,並有助於藥物在體內緩慢釋放,延長藥效。此外,松香還具有防腐作用,有助於藥丸的保存。
松脂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 松脂丸主治熱毒壅滯,導致的便祕、痔瘡等症。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之效,能清熱解毒,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毒素,緩解便祕症狀。
- 活血化瘀: 松脂丸中還含有其他活血化瘀的藥物,如乳香、沒藥等。大黃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腫止痛,治療痔瘡等疾病。
綜上,大黃的加入,既能瀉熱通便,又能活血化瘀,與松脂丸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起到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松脂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證候
此方所治「心下痞硬,大便秘結」屬中焦氣機壅滯、腸腑不通之證。
- 心下痞硬:指胃脘部脹滿窒塞,按之硬滿,多因氣滯、痰濕或熱結所致。
- 大便秘結:為腸道傳導失司,燥屎內停,或津液不足、氣滯熱鬱而致。
古代醫家認為,松脂(松香)性味苦甘溫,能「祛風燥濕,排膿拔毒」,但此方取其「潤腸通便」之效。煉製後松脂質地黏滑,配合蜂蜜潤下,共奏「滑利通滯」之功,適合於燥結偏實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煉成松脂(白色者)
- 藥性:松脂經煉製後(去除雜質及揮發油),苦溫之性減緩,轉為甘潤。
- 作用:
- 《本草綱目》載松脂可「潤心肺,治燥結」,其油脂質地能潤滑腸道,軟化燥屎。
- 白色者質純,減其溫燥之性,避免助熱傷陰。
2. 佐使:蜂蜜
- 煉蜜為丸:增黏合之效,兼能緩和松脂之苦味,助其「潤下」之力。
- 蜜湯送服:蜂蜜本身具潤腸通便之功,加強松脂作用,且甘緩護胃,防松脂滯膩傷脾。
配伍邏輯
本方簡而專攻,以「潤下通腑」為核心:
- 松脂滑利 → 滲透腸道,軟化燥屎。
- 蜂蜜潤導 → 滋潤腸燥,促進蠕動。
兩者相伍,針對「燥結痞硬」之標實,尤其適合:
- 氣滯日久化熱,津液受灼而便秘者。
- 體質尚實,不宜峻下(如大黃類)之患者。
治療原理
- 物理性潤腸:松脂與蜂蜜皆富含油脂,直接潤澤腸壁,減少糞便摩擦力。
- 中醫理論:苦甘化陰,溫潤並行,既無寒涼傷陽之弊,亦無攻逐耗氣之險,屬「緩下」之劑。
總結
松脂丸以油脂類藥物為主,通過潤燥滑腸改善便秘,並緩解氣滯所致之心下痞硬。其方簡力專,體現古人「以滑養竅」之思路,適用於實證燥結而體質未虛者。然須辨明「痞硬」非痰飲瘀血所致,否則需配伍他藥。
傳統服藥法
煉成松脂(白色者)不拘多少。
上藥搗熟研,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前以蜜湯送下。服1日後有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松脂丸, 出處:《名家方選》。 組成:松脂7錢,大黃3錢。 主治:心下痞硬,大便秘結。
松脂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煉成松脂(白色者)不拘多少。 主治:中大風癩疾。
松脂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 松脂丸(《醫學入門》卷七。)出處:《醫學入門》卷七。組成:松脂1斤,白茯苓半斤。主治:長生闢谷。 。 主治:長生闢谷。
松脂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三。 組成:松脂20斤(以桑柴灰汁煉去苦汁,傾入水盆中凝取之),白茯苓(去黑皮)1斤,白朮半斤,續斷半斤,白蜜2兩,牛酥2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生乾地黃(焙)2兩。 主治:傳屍骨蒸,積癖冷氣,及腰腳衰弱,身體風癢,並諸瘡癩疾、惡瘡疥癬等。
松脂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松脂1兩,肉豆蔻1兩(去殼),訶黎勒2兩(煨,用皮),蓽茇2兩,縮砂1兩(去皮),人參1兩(去蘆頭),乾薑1兩(炮裂,銼),白茯苓1兩,木香1兩,白朮1兩,麥糵1兩(炒令微黃),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微炒)。 主治:脾勞。胃氣不和,時有泄瀉,食少無力。
松脂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八。 組成:松脂3兩(煉成者),松花3兩,白茯苓1兩,菖蒲1兩,桂心1兩,生乾地黃2兩,薯蕷1兩,遠志1兩(去心),鹿角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牛膝1兩(去苗),甘草1兩(炙微赤,銼),檳榔1兩,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乾),菟絲子1兩(酒浸3日,曬乾,别搗爲末),鹿茸1兩(去毛,塗酥,炙微黃)。 主治:強筋骨,補五臟,除風濕,久服輕身耐老延年,益氣,補諸不足。主治:風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