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涼肝散方中含有大黃,主要因為大黃具有以下兩項功效,能與方劑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 瀉火解毒: 大黃苦寒,能瀉熱解毒,清利肝膽之火,對於肝經實熱引起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通便瀉下: 大黃能通泄大腸,促進腸道蠕動,排除宿便,對於肝熱上炎所致的便祕也有助益。
因此,涼肝散方中加入大黃,不僅能清瀉肝火,更能通泄大腸,達到清熱解毒、通便瀉下的目的。
涼肝散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肝經火旺,容易引起肝熱上炎,導致頭暈目眩、口苦咽乾、心煩易怒等症狀。赤芍可以清熱涼血,降肝火,緩解這些症狀。
- 活血化瘀: 赤芍亦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對於肝經瘀血所致的月經不調、經行腹痛等症狀也有幫助。涼肝散的組成多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主,而赤芍的活血化瘀之效,則有助於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涼肝散中包含蟬蛻,主要因其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止痙之效。
蟬蛻為蟬科昆蟲蟬的蛻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其清熱解毒之功,可治肝熱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症;疏風止痙之效,可治療小兒驚風、抽搐等症。
涼肝散主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頭暈目眩等症。蟬蛻加入方劑中,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同時兼具疏風止痙之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涼肝散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養血柔肝:當歸具有養血活血、柔肝止痛之效,可改善肝血不足、肝氣鬱結所致的肝臟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
- 緩解燥熱:涼肝散以清熱瀉火為主要功效,而當歸能滋陰補血,緩解藥性偏寒的藥材帶來的燥熱,避免傷陰,使藥效更溫和。
因此,當歸在涼肝散中起到輔助清熱瀉火、養血柔肝的作用,使藥效更全面,更適合治療肝火旺盛、肝血不足所致的疾病。
涼肝散中含有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瀉火: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之效。涼肝散主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頭昏目眩等症狀,黃連的清熱瀉火作用可有效抑制肝火,改善症狀。
二、 解毒消炎: 黃連亦具解毒消炎之效,可抑制細菌生長,有助於治療因肝火上炎引發的炎症。涼肝散中加入黃連,可增強藥效,促進炎症消退,加速病症恢復。
涼肝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涼肝散以清熱解毒為主要功效,其中多為寒涼藥材,而甘草性甘溫,可緩解藥物寒涼之性,避免過寒傷胃,同時也能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服用。
- 增強藥效: 甘草能調和諸藥,使藥性更協調,並能增強其他藥材的功效,例如增強黃芩的清熱瀉火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涼肝散」
中藥方劑「涼肝散」,由大黃、赤芍、蟬蛻、當歸、黃連、甘草等六味藥材組成。具清熱瀉火、涼肝明目之效。主治眼睛剛開始疼痛,才生眼翳的患者,是臟腑氣血實熱所引起的。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甘草
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2. 蟬蛻
為中藥材,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退翳、透疹、去風止痙等功效。
3. 赤芍
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4. 大黃
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5. 當歸
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6. 黃連
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
總結
中藥方劑「涼肝散」,由大黃、赤芍、蟬蛻、當歸、黃連、甘草六味藥材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涼肝明目之效,主治眼睛剛開始疼痛,才生眼翳的患者,是臟腑氣血實熱所引起的。
傳統服藥法
大黃1兩,赤芍藥1兩,蟬退半兩,當歸半兩,黃連半兩,甘草半錢。
肝熱,加淡竹葉;肺熱,加大黃;脾熱,加甘草。
上為末。
每服2-3錢,食後以米泔水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涼肝散, 出處:《幼科直言》卷四。 組成:石膏(煅)、貝母、膽星、天麻、陳皮、甘草、枳殼、桔梗、紅花、花粉。 主治:小兒熱盛,煩躁作渴,抽搐。
涼肝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芎藭1兩,梔子仁1兩,槐蛾(炒)1兩,荊芥穗2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退暈。主治:赤眼腫痛。
涼肝散,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六。 組成:龍膽草(酒洗)、蜜蒙花、黃連(酒炒)、當歸、防風、柴胡、川芎。 主治:痘後目不敢開,雖向暗處亦不敢開。
涼肝散, 出處:《普濟方》卷八十引《聖惠》。 組成:大黃1兩,赤芍藥1兩,蟬退半兩,當歸半兩,黃連半兩,甘草半錢。 主治:初發眼疼,纔生翳膜,臟腑實者。
涼肝散, 出處:《銀海精微》卷上。 組成:草決明、天花粉、甘草、赤芍藥、綠豆皮、谷精草。 主治:小兒母胎中受其毒,疹痘出時五臟俱有熱相攻,或肝臟受熱甚,而致疹痘入眼。
涼肝散, 出處:《眼科龍木論》卷三。 組成:川大黃半兩,桔梗半兩,黃芩1兩,羚羊角1兩,黑參1兩,人參1兩,茯苓1兩。 主治:毒風在肝臟,積血瞼眥之間,而致混睛外障,初患之時先疼後癢,磣澀淚出,怕日羞明,白睛先赤,發歇無定,漸漸眼內赤脈橫立遮睛,如隔紗看物,難以辨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