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定心龍膽丸中加入龍膽草,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針對心煩不寧、口乾舌燥、心悸失眠等症狀。
龍膽草味苦性寒,入肝膽經,能清泄肝膽實火,並能燥濕化痰,對於因肝膽火旺或濕熱內蘊引起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此外,龍膽草也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口腔潰瘍、牙齦腫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龍膽草在定心龍膽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清熱瀉火,更能安神定志,幫助患者恢復心神安寧。
定心龍膽丸中加入茯神,主要考量其安神定志的功效。茯神為茯苓的菌核,性味甘平,入心、脾經。其作用在於:
- 安神定志:茯神能寧心安神,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與龍膽草清熱瀉火、解鬱安神之效相輔相成,有助於穩定心神,改善情緒。
- 健脾益氣:茯神亦有健脾益氣之效,有助於提升脾胃運化功能,進而改善心神不寧與失眠的根本。
因此,茯神在定心龍膽丸中起到安神定志、健脾益氣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以達到治療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的功效。
定心龍膽丸中加入白薇,主要是因為白薇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心煩不寐、口舌生瘡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白薇的藥性偏寒,可以清熱瀉火,尤其對於心經熱盛所致的心煩、失眠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同時,白薇還可以涼血止血,對於一些熱毒引起的出血症狀也有幫助。
因此,在定心龍膽丸中加入白薇,可以更好地起到清熱解毒、安神定志的作用,幫助患者恢復心神安寧、睡眠改善的狀態。
定心龍膽丸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除煩安神: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安神的作用。對於因心火亢盛、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梔子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緩解肝膽濕熱:龍膽瀉肝湯為基礎方,主治肝膽濕熱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脅肋脹痛等症。梔子可以清熱利濕,配合龍膽草、黃芩等藥物,共同達到瀉肝膽濕熱之功。
定心龍膽丸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養心: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對於心陰不足,心神不寧,煩躁不安等症,麥門冬可以滋養心陰,鎮定心神,從而達到定心安神的目的。
- 清熱瀉火:麥門冬還兼具清熱瀉火的功效,可以緩解心火亢盛所致的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龍膽草性寒,清熱瀉火之力更強,二者合用,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心瀉火、定心安神之效。
定心龍膽丸中加入玄參,主要是基於其清熱瀉火、滋陰降火、解毒消腫的功效。
玄參味甘苦性寒,入心、肺、腎經,能夠清熱瀉火,尤其善於清心火、肺火和腎火。對於心火亢盛所致的心煩不寐、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玄參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此外,玄參還能滋陰降火,對於陰虛火旺導致的燥熱、口乾舌燥、盜汗等症狀,也有良好的療效。
定心龍膽丸中包含羚羊角,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鎮驚安神: 羚羊角味苦鹹性寒,入心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效。對於心火亢盛、神志不安、煩躁易怒、驚悸失眠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疏散風熱,涼血止血: 羚羊角還具有一定的疏散風熱、涼血止血之效。對於外感風熱、血熱妄行所致的頭暈目眩、口渴咽乾、鼻衄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定心龍膽丸中加入羚羊角,旨在通過其清熱解毒、鎮驚安神、疏散風熱等功效,達到治療心火亢盛、神志不安等症狀的目的。
定心龍膽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苦寒之性:龍膽草性味苦寒,長期服用容易傷脾胃,而甘草性味甘溫,能緩解龍膽草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藥性過於寒涼而損傷正氣。
- 調和藥性: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藥物之間的互相拮抗,使各藥材的功效發揮得更加協調,達到更好的療效。
因此,甘草在定心龍膽丸中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不僅能保護脾胃,還能使藥性更加溫和有效。
定心龍膽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安神: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安神定志之效。龍膽草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善於清熱瀉火,降肝火。人參的補氣作用可以緩解龍膽草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傷脾胃,同時也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穏定。
- 協調藥性: 龍膽草偏於瀉火,人參偏於補氣,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人參可以補益脾胃之氣,使龍膽草更易於吸收,發揮其清熱瀉火的功效,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劑[定心龍膽丸]的組成中包含[硃砂],主要是因為硃砂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硃砂能夠有效地去除體內的熱毒,改善由毒素引起的腫脹和疼痛。在[定心龍膽丸]中,硃砂的添加可以增強方劑的解毒消腫效果,有助於改善由熱毒引起的病症,但使用時需謹慎,以免引發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定心龍膽丸》主治「風熱心虛驚悸」,具體症狀包括:
- 心神不寧:如憂怖、怔忪(心慌不安)、睡中驚怕(夜驚),甚或「如人迫逐」的幻覺、妄謬不安(言語錯亂)。
- 病機核心:風熱外擾,心虛(陰血不足或氣血兩虛)而致神不守舍。
此方結合「清熱瀉火」與「養心定志」兩大方向,針對外感風熱內擾心神,或素體陰虛、心膽氣虛而夾熱的複雜病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分類與協同作用
清熱瀉火
- 龍膽草:瀉肝膽實火,清下焦濕熱,主入肝經,風熱內擾肝膽者尤宜。
- 梔子仁:清心除煩,導三焦火熱从小便出。
- 羚羊角:涼肝熄風,治驚狂譫語,兼平肝陽上亢。
- 白薇:清虛熱,透邪外出,治熱入血分之夜驚不安。
養陰安神
- 麥門冬:滋心陰、清心熱,針對「心虛」陰虧。
- 玄參:滋陰降火,解毒散結,助清浮遊之火。
- 茯神:寧心安神,專治心悸怔忡,輔以丹砂鎮驚(後世因汞毒已少用)。
益氣扶正
- 人參:補元氣、安心神,益心膽之氣以抗驚悸。
- 炙甘草:調和諸藥,補中益氣,緩急定悸。
隨證加減
- 大黃:若腸胃風熱秘澀(實熱便秘),加大黃通腑泄熱,使熱邪从下而解。
(二)組方思路解析
- 風熱與心虛並治:
- 風熱外襲或內生,易擾動心神,而心氣陰不足則不耐邪擾,故以龍膽、羚羊角清熱平肝,人參、麥門冬補益心氣陰血。
- 標本兼顧:
- 標證(驚悸、妄謬)用丹砂、茯神鎮靜安神;本證(陰虛、氣虛、風熱)以滋陰、益氣、清熱藥物固本。
- 臟腑關聯:
- 心肝同調(肝藏魂,心藏神),龍膽、梔子清肝火,麥門冬、茯神養心血,契合「肝火擾心」之病機。
(三)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通過「清熱瀉火以祛邪,養陰益氣以安神」,使風熱得散、心虛得補,神志自寧。尤其適用於:
- 素體陰虛或心膽氣虛,復感風熱而驚悸者;
- 肝鬱化火,上擾心神之失眠煩躁;
- 熱病後期,餘熱未清、陰傷神擾之證。
三、現代可能的應用延伸(推論)
- 神經精神症狀:如焦慮症、失眠伴熱象(舌紅、口乾、脈數),或更年期陰虛火旺之汗出驚悸。
- 感染後遺症:外感發熱後遺之心悸、煩躁,符合「餘熱傷陰」病機者。
此方結構嚴謹,清補並施,然需辨證準確(熱象與虛象並存),非單純實火或純虛證所宜。
傳統服藥法
龍膽(去苗)1兩,茯神(去木)1兩,白薇(焙)1兩,梔子仁1兩,麥門冬(苦心,焙)1兩半,玄參1兩1分,羚羊角(鎊)1兩1分,甘草(炙)3分,人參1兩,丹砂(別研)3分。
腸胃風熱秘澀,加大黃1兩半。
上藥除別研外,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加至30丸、食後煎大棗湯送下,日3次。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龍膽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清熱瀉火、寧心安神的功效,適合風熱心虛驚悸、或憂怖怔忪、如人迫逐、或睡中驚怕、妄謬不安等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出現口乾、便秘、腹脹等症狀,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定心龍膽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四。 組成:龍膽(去苗)1兩,茯神(去木)1兩,白薇(焙)1兩,梔子仁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玄參1兩1分,羚羊角(鎊)1兩1分,甘草(炙)3分,人參1兩,丹砂(别研)3分。 主治:風熱心虛驚悸,或憂怖怔忪,如人迫逐,或睡中驚怕,妄謬不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