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定心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本培元,增強心氣: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效。心主神志,心氣不足則神不守舍,容易心慌失眠。人參可補益心氣,使心氣充盈,安神定志,從根本上改善心神不寧的狀況。
2. 扶正祛邪,穩定心神:定心丸常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其病因多為心氣不足,或心血不足,或心神不安。人參補氣益血,可改善心氣虛弱、心血不足的情況,同時能增強機體抵抗力,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從而達到穩定心神的效果。
定心丸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生津,養心安神: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滋陰生津、養心安神之功效。對於心陰不足、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麥門冬可以滋養心陰,使心神安定,從而起到安神定心的作用。
- 潤肺止咳,輔助心肺:麥門冬亦有潤肺止咳之效,可緩解心肺燥熱,起到輔助心肺功能的作用。心肺相表裡,心氣虛弱常伴隨肺氣不足,麥門冬潤肺,可間接補益心氣,協調心肺功能,使心神安定。
定心丸中包含茯神,主要源於其安定心神、寧心安神的功效。茯神為茯苓的菌核,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其具有益氣安神、健脾寧心的作用,可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健忘、心悸不安等症狀。
茯神的作用機制主要在於:
- 益氣安神:茯神能補益心脾之氣,使心氣充足,心神安定。
- 健脾寧心:茯神能健脾益氣,脾氣健運,心神自然安寧。
因此,茯神被列入定心丸的組成,有助於改善心神不寧、失眠等症狀,達到安定心神、寧心安神的效果。
定心丸中加入石菖蒲,主要原因如下:
- 化濕開竅,醒神定志: 石菖蒲性溫,味辛,入心、脾經,具有化濕開竅、醒神定志之效。對於心神不寧、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石菖蒲可通過化解濕邪,開通心竅,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 祛風通絡,止痛安神: 石菖蒲亦有祛風通絡、止痛安神之功。對於因風邪入侵、氣血瘀阻所致的心神不安、頭痛失眠,石菖蒲可通過疏通經絡、化解風邪,達到止痛安神之效。
定心丸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 緩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定心丸多用於心神不寧、失眠等症狀,方劑中可能包含一些性質偏寒或燥烈的藥材,甘草可以緩和這些藥材的燥烈之性,避免對身體造成刺激。
- 益氣健脾:甘草能益氣健脾,增強機體抵抗力。心神不寧、失眠等症狀往往與脾氣虛弱、氣血不足有關,甘草能補脾益氣,有助於改善心神失調的狀態,從而達到安神定心的效果。
定心丸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有二: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鎮心安神之效,可治療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古籍記載,硃砂可「鎮心神,安魂魄」,其鎮靜作用在古代醫學中被廣泛應用。
- 解毒消腫: 硃砂亦具有解毒消腫之功效,可治療外傷腫痛、毒蛇咬傷等症狀。定心丸中加入硃砂,除了鎮心安神外,也能輔助治療因外傷或毒素引起的煩躁不安等症狀。
定心丸中含有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 開竅醒神: 麝香氣味芳香,性溫通開,能直達心竅,醒神開竅,對於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活血化瘀: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善心血管循環,促進血液流通,對於心脈瘀阻所致的心痛、胸悶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定心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病生于疑」,屬情志致病範疇,臨床表現包括:
- 心理症狀:多疑恐懼(「如見鬼形,凜凜可畏」)、神志昏亂(「神昏」)。
- 生理症狀:消化衰弱(「食減肌瘦」)、氣血失調(「有時發熱,有時吐血」)、元氣虛弱(「氣餒」)。
中醫認為,此病機為「憂思傷脾,痰迷心竅」或「外風引動內風,擾亂心神」。患者因長期疑慮或驚恐,導致氣機紊亂、痰濕內生,或因外邪(如風邪)引動肝風,上擾神明,形成虛實夾雜之證。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祛風化痰,開竅定驚
針對「風痰擾神」之標實:
- 祛風通絡:明天麻、僵蠶、全蠍、白附子、蟬蛻——平肝熄風,化痰止痙,治風痰上擾之昏聵驚恐。
- 化痰開竅:膽南星、遠志、茯苓——滌痰醒神,遠志兼能交通心腎,茯苓健脾滲濕以絕痰源。
- 疏散外風:羌活、防風、荊芥、薄荷——外風引動內風時,需表裏兼治,疏風透邪。
此類藥物協同作用,可平息內風、化解痰濁,使心神不被風痰所蒙。
二、補益氣血,扶正安神
針對「氣餒肌瘦」之本虛:
- 益氣健脾:人參、山藥、甘草——補元氣、健脾胃,改善氣虛食少之症。
- 理氣醒脾:木香、桔梗——木香行氣和中,桔梗宣肺化痰,助氣機升降。
- 寧心安神:朱砂為衣(未直接列於組成,但方後註明),鎮驚安神;另遠志、茯苓亦能安魂定魄。
扶正以固本,使氣血充盛,則神志自安。
三、整體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既祛風痰(祛邪),又補氣血(扶正),符合「疑病多虛實夾雜」之病機。
- 表裏同治:外風藥(羌活、防風)與內風藥(天麻、全蠍)並用,體現「內外風相引」的治療思維。
- 情志與形體共調:透過化痰、補氣、疏風,同時改善精神症狀(多疑恐懼)與生理症狀(消瘦發熱)。
療效推論與中醫邏輯
此方以「定心」為名,核心在於:
- 調暢氣機:風痰壅滯易致氣逆神亂,方中祛風藥配合理氣藥(木香、桔梗)恢復氣血流通。
- 健脾絕痰:痰由脾虛而生,人參、山藥、茯苓健脾滲濕,從根源減少痰濕生成。
- 鎮靜安神:朱砂衣與蟲類熄風藥(全蠍、僵蠶)協同,直接安定神明,緩解驚恐幻視。
適合證型:風痰夾虛所致之疑病、癔症、輕度癲證,或現代醫學所述之焦慮障礙伴軀體化症狀。
傳統服藥法
明天麻2錢,人參2錢,桔梗2錢,遠志(去,骨)2錢,僵蠶(炒)2錢,羌活2錢,蟬蛻(去頭足)2錢,荊芥2錢,薄荷葉2錢,茯苓2錢,白附子(薑汁炒)2錢,全蠍(去頭足)1錢半,木香1錢半,膽星2錢半,防風(去蘆)2錢半,山藥1錢,甘草3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榛子大,唇砂為衣。
薄荷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安神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定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組成:消石半兩,丹砂1分。 主治:心熱實在內,狂妄不常。
定心丸, 出處:《不居集》下集卷十六。 組成:人參1兩,麥冬1兩,茯神3兩,石菖蒲5錢,甘草5錢,辰砂5錢,麝香1錢。 主治:病生於疑,食減肌瘦,有時發熱,有時吐血,神昏氣餒,如見鬼形,凜凜可畏。
定心丸, 出處:《施圓端效方》引李道靖方(見《醫方類聚》卷一六○)。 組成:朱砂3錢,寒水石(燒)1兩,人參1兩,遠志(去心)半兩,茯苓半兩,茯神半兩,龍腦1字。 主治:神志不寧,神狂氣亂,狂語昏迷。
定心丸,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石菖蒲半兩,甘菊半兩,枸杞子半兩,辰砂2錢,遠志1分(去心),麥門冬1兩(去心)。 主治:胬肉攀睛,或先赤爛多年,肝經爲風熱所衝而成,或癢或痛,或起筋膜,心氣不寧,憂思不已。
定心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八。 組成:人參1兩,白朮1兩,茯苓1兩,枳實(面炒)1兩,石蓮肉(去心)1兩,陳皮1兩,韭子(炒)1兩,半夏5錢,遠志(去骨)5錢,酸棗仁5錢,牡蠣(煨)3錢,甘草(炙)1錢半。 主治:妄想太過,遺精。
定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四。 組成:茯苓(去黑皮)1兩,茯神(去木)1兩,琥珀(别研)半兩,龍齒半兩,阿膠(炙令燥)半兩,牛黃(别研)半兩,珍珠(别研)半兩,犀角(鎊)半兩,龍腦(别研)半兩,麝香(别研)半兩,天南星(牛膽內匱者)1兩半,甘草(炙,銼)1兩半,遠志(去心)1分,金箔30片(爲衣),銀箔20片(研入藥),菖蒲3分,酸棗仁(炒)3分,天竺黃(别研)3分,人參3分,虎睛1對(酥炙),丹砂(别研)4兩,龍腦半分,雄黃(别研)2兩,蘇合香1兩,安息香2兩(同蘇合香以酒1大盞研化,澄去砂腳,熬成膏)。 主治:心虛憂愁不樂,驚悸心忪,恍惚忘誤,神情不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