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人參散

丁香人參散

DING XIANG REN C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4.5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脾經 28%
腎經 14%
胃經 14%
心經 14%
肺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丁香人參散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溫腎助陽、行氣止痛的功效。人參則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兩者合用,一方面可溫中散寒,驅除體內寒邪,另一方面可行氣止痛,緩解疼痛症狀,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嘔吐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丁香人參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效。丁香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效。二者合用,可協同增強補益氣血的效果,適用於氣血虛弱、體虛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狀。
  2. 溫陽散寒:丁香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人參則具有補氣益血的作用,二者合用,可溫陽散寒、補氣益血,適用於寒邪入侵、陽氣不足、手足冰冷、腹痛泄瀉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丁香人參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霍亂,胃氣虛,乾嘔不止」,屬中醫「霍亂」範疇,指突發上吐下瀉、脾胃氣機紊亂之症。此處「乾嘔不止」為胃虛氣逆所致,反映胃氣虛弱,失於和降,濁陰上沖,故見嘔逆;「胃氣虛」則表明病機與中焦陽氣不足相關。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 丁香(1分):辛溫,歸脾、胃、腎經。能溫中降逆、散寒止痛,為治胃寒嘔逆要藥,其辛香之性可醒脾開胃,溫通氣機。
    • 人參(1分,去蘆頭):甘微溫,歸脾、肺經。大補元氣,益氣健脾,針對「胃氣虛」之本,補中焦之虛,助運化之力。
  2. 方劑配伍邏輯

    • 溫降結合:丁香以「降」為主,人參以「補」為要。丁香降胃氣之上逆,人參補脾胃之虛弱,二者一降一補,標本兼顧。
    • 辛甘化陽:丁香辛溫,人參甘溫,辛甘合化,可振奮中陽,助脾胃運化,恢復氣機升降。
    • 牛乳煎服:牛乳性平,能滋陰潤燥,緩和丁香辛燥之性;煎服取其溫潤之效,助藥力直達中焦,安胃止嘔。
  3. 治療機轉推論

    • 降逆止嘔:丁香直接作用於胃腑,抑制衝逆之氣;人參補氣以固攝,使胃氣得復,嘔逆自止。
    • 溫中補虛:針對「胃氣虛寒」核心病機,溫補並行,脾胃陽氣得充,則寒濁無從內生。
    • 行藥途徑:以「如人行5里再服」控制服藥間隔,使藥力持續作用,逐步調和氣機。

三、總結
此方藥簡力專,透過丁香降濁、人參培本,佐牛乳潤中,共奏「溫中降逆、益氣止嘔」之效。其設計緊扣「胃虛氣逆」病機,體現中醫「寒者溫之,虛者補之」的辨證思路,尤適合霍亂後期或素體胃弱之乾嘔證候。

傳統服藥法


丁香1分,人參1分(去蘆頭)。
上為細散,分為2服。
每服以牛乳3合,煎3-5沸,和滓溫服,如人行5里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上吐下瀉霍亂嗜眠症(嗜睡症)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乾嘔

相同名稱方劑


丁香人參散, 出處:《聖惠》卷四十七。 組成:丁香1分,人參1分(去蘆頭)。 主治:霍亂,胃氣虛,乾嘔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