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仙藥應丸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理氣化痰、健脾和胃的作用,有助於調理脾胃功能,增進食慾,促進消化吸收。
- 燥濕化痰:陳皮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可以幫助清除體內濕氣,改善痰濕阻滯的症狀。
因此,神仙藥應丸中加入陳皮,可以起到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痰濕阻滯等病症。
神仙藥應丸中包含生地黃,乃因其性寒涼,能滋陰清熱,涼血止血。
生地黃入心、肝、腎經,可養陰清熱,對於熱病傷陰、心煩失眠、口渴咽乾、血熱妄行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同時,生地黃亦能涼血止血,適用於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因此,在神仙藥應丸中加入生地黃,可有效發揮其滋陰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神仙藥應丸中加入人參,乃因其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功效。
人參為補氣之聖藥,能補元氣、益脾胃、生津液,對於氣虛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食慾不振等症狀,有顯著的改善作用。
此外,人參亦可補血,有助於改善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萎黃、心慌氣短等症狀。因此,神仙藥應丸中加入人參,旨在補益氣血,增強體質,達到治療疾病之目的。
神仙藥應丸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 溫中降逆,止嘔止瀉: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導致的嘔吐、腹瀉,丁香可溫中散寒,降逆止嘔,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 行氣止痛,殺蟲消積: 丁香亦具行氣止痛、殺蟲消積的功效。對於胃脘疼痛、腹痛、積食等症,丁香可溫通氣血,消積止痛,有助於改善症狀。
因此,神仙藥應丸中加入丁香,旨在通過其溫中降逆、止嘔止瀉以及行氣止痛、殺蟲消積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仙藥應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標明主治「一切眼疾」,古代醫籍中對眼疾的論述多與「肝腎陰虛」、「氣血不足」、「風熱上擾」或「痰濕阻絡」相關。從方名「神仙藥應丸」推測,應強調其效驗迅捷,可能針對眼部疾患伴有虛損或氣滯血瘀者,尤其適合因勞倦、風寒或痰濕導致的視物昏矇、乾澀疼痛等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陳皮(1錢)
-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調暢中焦氣機。
- 氣滯生痰濕,痰濕上蒙清竅可致目昏,陳皮能間接助清陽上榮目竅。
生地黃/熟地黃(1錢,男女分用)
- 女用生地:涼血養陰,清虛熱,適合陰虛血熱之眼紅乾澀。
- 男用熟地:補腎填精,針對肝腎不足之視力減退。
- 二者均滋養肝腎,因「肝開竅於目」,補益肝腎為治本之法。
人參(1錢)
- 大補元氣,益氣生津,助氣血上承以濡養目絡。
- 氣足則目得血而能視,改善氣虛所致的視疲勞或昏暗。
母丁香(4個)、公丁香(3個)
- 辛溫芳香,溫中降逆、散寒止痛。
- 丁香性走竄,能宣通目絡氣血,散寒濕凝滯,針對眼疾伴有頭痛或寒象者。
- 公母丁香配伍,可能強化溫通效力。
生薑汁、麵餅煨製
- 生薑散寒開痰,煨製法使藥性溫和,減燥烈之性。
- 麵餅包裹緩釋藥效,兼顧脾胃吸收。
北棗(30個)合舂
- 大棗補脾和營,調和藥性,並助生薑辛甘化陽,促進氣血生化。
整體方義與作用機理
此方以「補益肝腎、健脾理氣」為核心,佐以「溫通散寒」之法:
- 補虛:人參、地黃、大棗補氣血、益肝腎,改善根本虛損。
- 通絡:丁香、陳皮、生薑辛香走竄,宣通目絡氣滯痰阻。
- 外發汗法:服藥後覆被取汗,可能藉解表發散之力驅風寒濕邪,體現「開鬼門」思路。
適用推論:
可能針對「虛中夾實」之眼疾,如久視傷血後的視物模糊(虛),伴隨眼瞼重墜、畏風流淚(痰濕或寒凝)。通過內補肝腎氣血、外散邪滯,達標本兼治之效。
特殊製法與用法意涵
- 煨製法:降低丁香、生薑辛燥之性,使藥力內斂而不傷陰。
- 棗泥為丸:緩和藥性,兼顧護胃。
- 酒吞:酒行藥勢,助溫通上行頭目。
- 五日見效:反映此方偏重調理慢性虛損,非急症速效之劑。
綜論:此方結構體現「扶正祛邪並行」思路,透過補養與溫通共施,改善眼疾內在氣血失和與外在經絡壅滯。
傳統服藥法
陳皮1錢,生地黃(男用熟,女用生)1錢,人參1錢,母丁香4個,公丁香3個。
上用生薑汁調面餅,裹前藥置火內煨,候面熟藥香取出,去面,將內藥安石臼內,用北棗30個合舂,分作10丸。
先用1丸細咽,用無灰酒吞下,每日2次。藥後將棉被重蓋出汗透,旋去被,5日有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燥熱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仙藥應丸, 出處:《普濟方》卷八十六。 組成:陳皮1錢,生地黃(男用熟,女用生)1錢,人參1錢,母丁香4個,公丁香3個。 主治:一切眼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