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橘皮丸中包含陳皮,是因其性味辛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化痰、健脾消食的功效。
陳皮為橘皮經炮製後的乾燥果皮,其性溫燥,能溫脾胃,助消化,且能行氣散結,利水消腫。因此,陳皮在中藥方劑中常被用於治療脾胃氣滯、食積不消、痰飲咳喘等症狀。
在「大橘皮丸」中,陳皮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達到更佳的療效,達到溫脾散寒、理氣化痰的目的。
大橘皮丸中加入生薑,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
1. 增強橘皮理氣作用: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散寒止痛之效。與橘皮同用,可增強橘皮理氣行氣、止嘔降逆之效,促進氣機暢達,緩解胸悶氣短、嘔吐腹脹等症狀。
2. 調和藥性: 橘皮性涼,味苦,單用易傷脾胃。生薑性溫,可中和橘皮的寒涼之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損傷,使藥物更溫和、更容易被人體接受。
總之,生薑的加入,可增強大橘皮丸的療效,使藥物更安全有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大橘皮丸方劑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溫中降逆之效: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降逆、止嘔止瀉的功效。與橘皮的理氣降逆作用相輔相成,共同增強降逆止嘔的效果,適用於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
2. 溫補脾胃之氣:丁香溫陽散寒,可溫補脾胃之氣,有助於改善因脾胃虛寒導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問題。與橘皮的理氣健脾作用相結合,更能有效提升脾胃運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
大橘皮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扶正祛邪,增強脾胃功能: 大橘皮丸以理氣化痰、行氣止痛為主要功效,但脾胃虛弱者,難以有效吸收藥物,達不到理想療效。人參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腎的功效,可扶正固本,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 緩解橘皮燥性,防止傷陰: 橘皮性燥,久服易傷陰。人參性甘溫,具有滋陰補氣的作用,可緩解橘皮燥性,防止藥物過度耗損津液,保護陰液。
因此,人參的加入,既能提升藥效,又能保護機體,使大橘皮丸更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橘皮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古代記載主治:
- 傷冷:指寒邪侵襲中焦,導致脾胃陽氣受損,表現為脘腹冷痛、腹瀉等。
- 胸膈噎塞:因寒凝或氣滯使胸膈氣機不利,症見吞嚥不暢、胸悶氣堵。
- 吞酸:胃氣上逆,伴隨酸水上泛,多因寒濕困脾或胃失和降所致。
此方主要針對「寒濕停滯中焦,脾胃氣機不暢」之證,以溫中散寒、行氣寬膈為核心。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藥物配伍與作用:
陳皮(4兩):
- 為君藥,性辛溫,歸脾、肺經。
- 理氣健脾:化解中焦濕阻,疏通胸膈氣滯,改善噎塞、痞滿。
- 燥濕化痰:間接緩解吞酸(濕濁得化則胃氣下降)。
肥生薑(3兩):
- 為臣藥,性辛溫,歸脾胃肺經。
- 溫中散寒:直接驅散脾胃寒邪,針對「傷冷」根本。
- 降逆止嘔:助陳皮和胃降氣,緩解吞酸、呃逆。
丁香(半兩):
- 為佐藥,性辛溫,歸脾、胃、腎經。
- 溫胃止呃:加強生薑散寒之力,尤善降逆,治噎塞、嘔噦。
- 芳香醒脾:少量即能激發脾胃運化,助開胃進食。
人參(2兩):
- 為使藥,性甘微溫,歸脾肺經。
- 益氣補中:輔助脾胃陽氣,兼防辛溫藥耗氣(如陳皮、生薑)。
- 健脾助運:與行氣藥協同,達「補而不滯」之效。
全方配伍特點:
- 溫散結合:以生薑、丁香散寒,陳皮行氣,共解寒凝氣滯。
- 攻補兼施:人參補益,佐制辛燥,使行氣不傷正。
- 標本同治:既驅寒治本(傷冷),又調氣治標(噎塞、吞酸)。
功效延伸推論:
- 開胃進食:寒濕得化,氣機通暢,則脾胃自然能納穀消食。
- 現代對應症狀:可適用於慢性胃炎、胃食道逆流(屬寒證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見胃脘冷痛、噯氣頻作、食欲不振者。
劑型設計原理:
- 蜜丸緩釋:煉蜜為丸,延長藥效,漸次調理中焦。
- 薑湯送服:以薑湯增強溫中之力,助藥性直達病所。
此方體現了「寒者熱之,滯者行之,虛者補之」的治療思路,層次分明,藥簡力專。
傳統服藥法
陳皮4兩,肥生薑3兩,丁香半兩,人參2兩。
調中順氣,開胃進食。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每服1丸,薑湯嚼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橘皮丸, 出處:《雞峰》卷十三。 組成:厚朴3兩,橘皮3兩,杏仁5兩。 主治:大便秘。
大橘皮丸, 出處:《雞峰》卷十二。 組成:陳皮4兩,肥生薑3兩,丁香半兩,人參2兩。 主治:調中順氣,開胃進食。主治:傷冷,胸膈噎塞,吞酸。
大橘皮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陳橘皮(去白)1斤,生薑(洗淨不去皮,切,焙乾)1斤,丁香4兩,人參(去蘆頭)4兩,甘草(炙)4兩,神曲(微炒)2兩,麥糵(微炒)2兩。 主治:中寒氣痞,飲食不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