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丁礬散中包含白礬,乃因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解毒殺蟲之效。白礬可收斂止瀉,並能清熱解毒,對於濕熱蘊結、脾胃不和引起的腹瀉,以及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皆有一定的療效。白礬還可抑制細菌生長,治療外傷感染,故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丁礬散方中包含丁香,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之功效。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丁香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起到緩解作用。
- 行氣止痛,消腫止痛:丁香亦具有行氣止痛、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如胸腹疼痛、牙痛、咽喉腫痛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丁礬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水瀉不止」,即急性腹瀉嚴重、排泄物稀薄如水之證。中醫認為,水瀉多因寒濕困脾或脾陽虛衰,導致水濕下注大腸所致。方中枯礬與丁香相配,一收澀一溫散,共奏止瀉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性味與功效
- 枯礬(煅白礬):
性味酸澀寒,歸肺、脾、肝、大腸經。
具收斂固澀、燥濕止瀉之功,能直接抑制腸道分泌,減緩腸蠕動,適用於暴瀉不止之證。 - 丁香:
性味辛溫,入脾、胃、腎經。
善溫中降逆、散寒止痛,其辛溫之性可化解中焦寒濕,改善因寒邪導致的氣滯腹痛及泄瀉。
- 枯礬(煅白礬):
配伍邏輯
- 收澀與溫通並用:
枯礬以酸斂止瀉治標,丁香以溫中散寒治本。一澀一散,既可防止收澀太過而留邪,又能透過溫運中焦以祛除寒濕病因。 - 酒引藥力:
黃酒調服能助藥性溫行,促進氣血運行,加強丁香溫散之效,同時引藥入脾胃經,直達病所。
- 收澀與溫通並用:
治療原理
此方針對「寒濕型水瀉」:- 枯礬直接收斂腸道,減少水液過度排泄;
- 丁香溫暖脾胃,化解寒濕之邪,恢復運化功能。兩者協同標本兼治,從症狀與病根雙向調節。
三、潛在應用延伸
此方以簡馭繁,體現中醫「急則治標」與「寒者溫之」的思維。除水瀉外,或可推廣用於:寒濕傷中引起的脘腹冷痛、輕度霍亂吐瀉等,惟需辨證屬寒濕為宜。
傳統服藥法
枯礬1錢,丁香5分。
上為末。
黃酒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丁礬散, 出處:《仙拈集》卷一。 組成:枯礬1錢,丁香5分。 主治:水瀉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