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礬散

飛礬散

FEI FA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膀胱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20%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飛礬散中含有白礬,其原因如下:

  1. 收斂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能有效抑制腸道蠕動,減少腸液分泌,對於腹瀉、腸炎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2. 清熱解毒: 白礬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消炎止痛,適用於因濕熱引起的各種炎症,例如咽喉腫痛、口腔潰瘍等。

飛礬散中白礬的加入,充分利用了其收斂止瀉及清熱解毒的特性,使其能有效治療腹瀉、腸炎等症狀,並兼具消炎止痛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飛礬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木舌,漸腫大滿口」,指舌體腫大僵硬如木、活動不靈,甚則腫脹滿口,妨礙言語飲食。古醫認為多因心脾積熱上攻、或風熱毒邪蘊結所致,需清熱解毒、消腫斂瘡。

組成與方義邏輯推理

  1. 白礬(飛)

    • 性味酸澀寒,傳統用於「化痰解毒、燥濕斂瘡」。
    • 「飛」為炮製法,經煅後減弱刺激性,增強收斂作用,尤擅治口腔糜爛、腫痛出血。
    • 機理推測:其收斂之性可抑腫脹,酸性可能有助凝滯局部痰濕熱毒,形成藥膜保護創面。
  2. 白草霜

    • 為灶突或鍋底煙炱,性辛溫,傳統用於「止血消積、散結解毒」。
    • 含炭質能吸附毒素,推測其輕散之性可透熱外出,與白礬寒性相制,共奏散火毒、消腫滿之效。

配伍思維與治療原理

  • 一寒一溫:白礬寒以清熱,白草霜辛散開鬱,避免冰伏熱邪。
  • 一收一散:白礬收斂固定腫勢,白草霜疏散滯氣,防過斂留邪。
  • 外治法特色:以糟前自然汁(可能含酵素或酸性成分)調藥,增強滲透;直接作用於舌,快速緩解局部腫脹。

總體機理
兩藥協同,清熱毒而不助寒凝,散腫滿而不傷正,適合熱毒壅滯未潰之木舌,透過外敷使藥力直達病所,體現中醫「就近祛邪」思維。

傳統服藥法


白礬(飛)、白草霜各等分。
上為細末。
捻糟前自然汁調。若口噤,挑灌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舌頭腫大

相同名稱方劑


飛礬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 組成:白礬(飛)、白草霜各等分。 主治:木舌,漸腫大滿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