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食肉青龍膏中加入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收斂生肌的功效,可有效緩解濕疹、瘡瘍等皮膚病症的瘙癢和滲出,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目的。
- 殺菌消炎:白礬具有殺菌消炎的作用,能抑制病菌生長,預防感染,有助於傷口癒合,配合其他藥材消炎止痛,加速傷口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食肉青龍膏主治「癰疽」,此為古代中醫對化膿性瘡瘍的統稱,分為「癰」(陽證,紅腫熱痛)與「疽」(陰證,深部潰爛或漫腫不紅)。本方的功能側重於「蝕惡肉」,即通過腐蝕作用清除瘡口壞死組織,促進膿液排出與新肉生長,符合《外科正宗》「去腐生新」的治療原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白礬(火煉)
- 性味:酸澀寒,有毒。
- 功效:燥濕解毒、蝕瘡去腐。火煅後為枯礬,收斂性更強,能凝固壞死組織,使惡肉脫落。
- 原理:白礬中的硫酸鋁鉀具腐蝕性,可破壞病變組織,同時抑制細菌生長。
熟梅(去核)
- 性味:酸平。
- 功效:斂瘡、軟堅散結。烏梅或成熟梅果富含有機酸,能軟化角質、溶解壞死組織。
- 原理:梅的檸檬酸與蘋果酸可降低局部pH值,增強白礬的蝕瘡效果,並緩解炎症。
鹽
- 性味:鹹寒。
- 功效:清火涼血、殺蟲解毒。高滲鹽分使瘡口組織脫水,抑制細菌繁殖。
- 原理:氯化鈉滲透壓作用可抽提瘡內濕液,減少腫脹。
大錢(銅錢)
- 古代銅錢含銅、錫等金屬成分。
- 功效:銅離子具殺菌作用,古人認為可「祛腐生肌」。與梅、鹽共煮後生成銅鹽(如醋酸銅),強化蝕瘡效果。
豬脂
- 作為基質,滋潤瘡口以防腐蝕過度,並助藥性滲透。
三、方劑配伍與作用機制
- 協同蝕瘡:白礬主蝕惡肉,熟梅酸軟輔助,鹽與銅錢強化殺菌去腐。
- 去腐生新:先以青龍膏清除壞死組織,再換用蛇銜膏(古籍記載的生肌方)促進癒合,符合外科「煨膿長肉」的階段性療法。
- 藥性特點:方中酸、鹹、澀並用,形成強效腐蝕與收斂雙重作用,適用於瘡口腐肉未盡、膿液黏稠者。
四、潛在功效延伸推論
- 抗菌消炎:銅離子與白礬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化膿菌有抑制效果。
- 促進排膿:腐蝕壞死組織後,膿腔通暢,利於引流。
- 局部刺激:藥性峻烈,瘡口疼痛為正常反應,反映其「攻邪」特性。
此方體現古代外科「以毒攻毒」的思維,透過腐蝕性藥物直接處理病灶,為後續生肌創造條件。惟其藥性猛烈,需精準掌握適應症與療程。
傳統服藥法
白礬2兩(火煉,末之),熟梅2升(去核),鹽3合,大錢27枚。
上四味於銅器中,猛火投之,摩滅成末,乃和豬脂,搗一千杵。
以塗瘡上。甚痛勿怪,此膏蝕惡肉盡,復看可敷蛇銜膏塗之,令善肉復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食肉青龍膏, 出處:《鬼遺》卷四。 組成:白礬2兩(火煉,末之),熟梅2升(去核),鹽3合,大錢27枚。 主治:癰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