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丹

生生丹

SHENG SHENG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膀胱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20%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生生丹方劑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燥,具有收斂止癢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溼疹、皮炎等皮膚病,緩解皮膚瘙癢症狀。
  2. 清熱解毒:白礬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症。

生生丹多用於治療皮膚病,白礬的加入可以起到收斂止癢、清熱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生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要針對三類外感夾濕證候——「水瀉」屬濕濁下注大腸;「赤白痢」乃濕熱或寒濕滯於腸腑;「瘧疾」為瘧邪夾濕伏於半表半里。三者病機皆與濕邪作祟相關,顯示本方具化濕止利、截瘧的功效特質。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微:

  1. 礬石配伍之妙 生白礬(明礬)性澀而涼,能燥濕熱、斂腸液;枯白礬(煅礬)澀性更強,專攻收澀固脫。二者相須為用,一清一收,既除腸道濕熱邪氣,又防津液過耗,形成「清澀並行」的獨特結構。

  2. 輔料增效體系 • 艾葉湯糊丸:借艾葉溫經化濕之功,既制礬石寒涼之性,又能增強溫化濕濁效應。 • 雄黃衣:取其解毒辟穢之力,針對瘧疾疫毒及痢疾穢濁。 • 分證引經:五種送服法體現「藥物外導」思想——甘草緩急調赤痢之熱;薑湯溫中化白痢之寒;米湯健脾固瀉下之虛;桃枝透達截瘧邪之路。

  3. 劑型設計深意 黑豆大丸劑既可避免礬石刺激性(約0.1-0.3g/丸),又通過緩釋吸收延長藥效。小兒減量體現「因人制劑」的精准給藥思維。

此方核心機理在於「斡旋中焦濕濁」:通過礬石燥濕毒、艾葉醒脾陽、雄黃辟穢濁的三重作用,恢復脾胃運化樞機。對於濕濁型泄痢,直接澀腸止瀉;對於瘧疾,則可能通過調節消化內環境(瘧邪多由口鼻而入),截斷邪氣深伏之路徑。

傳統服藥法


生白礬1兩,枯白礬1兩。
上為末。用艾葉熬湯,打面糊2兩為丸,雄黃為衣,如黑豆大。
大人5丸,小兒3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薑湯下;泄瀉,米湯下;瘧疾,桃枝湯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生生丹, 出處:《仙拈集》卷一。 組成:生白礬1兩,枯白礬1兩。 主治:水瀉,痢疾,瘧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