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白粉霜]的組成中包含[水銀],是因為水銀具有強效的燒灼、消腫作用。水銀可以用來處理一些難治的病症,如皮膚病、瘡瘍等。然而,由於水銀的毒性,使用時需格外謹慎,以防止其可能的副作用,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白粉霜方劑中加入鹽,主要原因有二:
- 增強藥效: 鹽能引導藥物深入肌膚,促進藥效發揮,同時亦能抑制細菌生長,避免感染。
- 調節藥性: 部分藥材性寒或性燥,加入鹽可中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或燥熱,使藥性更溫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因此,白粉霜中加入鹽並非單純的調味,而是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有助於提升藥效和安全性。
白粉霜方劑中含有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之效。白粉霜多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白礬能有效抑制皮膚瘙癢,乾燥濕潤的患處,促進皮膚癒合。
- 收斂止血: 白礬亦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對於因濕疹、皮炎導致的皮膚破損出血,白礬能收縮血管,促進血液凝固,達到止血效果。
因此,白粉霜中加入白礬,能夠有效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起到止癢、收斂止血的作用。
白粉霜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芒硝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白粉霜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芒硝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緩解病症。
- 引藥入瘡: 芒硝具有引藥入瘡的作用,能將其他藥材的有效成分引導至患處,加強藥效。白粉霜中其他藥材如黃柏、黃連等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芒硝的引藥作用能使這些藥材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瘡瘍腫毒的目的。
白粉霜方劑中包含綠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癢: 綠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可有效抑制濕疹、皮癬等皮膚病的瘙癢症狀,配合白粉霜中其他清熱解毒的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2. 收斂生肌: 綠礬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減少滲出液分泌,對於濕疹、皮癬等皮膚病的糜爛、滲出等症狀也有良好效果。
因此,綠礬在白粉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既能止癢,又能促進傷口癒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白粉霜方劑中含有硃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功效。白粉霜多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硃砂的鎮心安神作用能有效緩解患者的不安情緒,改善睡眠品質。
- 驅邪止癢: 硃砂具有較強的抗菌消炎作用,能有效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繁殖。白粉霜中加入硃砂,可以增強藥效,達到驅邪止癢、消腫止痛的效果,對於皮膚濕疹、瘡瘍腫毒等皮膚病症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白粉霜方劑中包含雄黃,主要原因有二:
- 殺蟲止癢: 雄黃性溫,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可有效治療因蟲咬、濕疹等引起的皮膚瘙癢,與白粉霜中其他藥材如白礬、滑石等共同發揮功效,達到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的目的。
- 祛風止痛: 雄黃亦有祛風止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風溼痹痛、跌打損傷等症,配合白粉霜中的其他藥材,可增強其止痛功效,緩解因風寒溼邪入侵引起的疼痛症狀。
因此,白粉霜方劑中加入雄黃,可以有效地改善皮膚病和風溼痛等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粉霜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白粉霜主治「梅瘡」,即傳統中醫對梅毒之稱謂。此方為外用藥,以微量(每用1釐)冷水調點患處,利用其強效殺蟲解毒之力,直攻局部瘡毒。古代醫家將此類礦物升煉之藥視為「丹劑」,常用於頑固瘡瘍或惡毒,取其攻毒蝕腐之性。
二、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邏輯
- 水銀:為君藥,性寒有毒,具強烈殺蟲攻毒之效,傳統用於惡瘡、疥瘡、梅毒等症。
- 食鹽、明礬、火硝、綠礬:四者共為臣藥,輔助升煉過程並協同解毒。
- 食鹽(氯化鈉):固體基質,助水銀分散;中醫亦認為其能「軟堅散結」。
- 明礬(硫酸鋁鉀):燥濕解毒,收斡瘡面。
- 火硝(硝酸鉀):助氧化升華,其性「破積散結」。
- 綠礬(硫酸亞鐵):解毒斂瘡,與他藥共煅後可能轉化為氧化鐵(赤色),增強腐蝕性。
- 朱砂、雄黃:為佐使藥,進一步強化殺蟲解毒。
- 朱砂(硫化汞):鎮心安神(內服時),外用則攻毒。
- 雄黃(硫化砷):燥濕殺蟲,專治惡瘡疥癬。
2. 製備工藝與藥性轉化
此方採用「升煉法」,通過高溫煅燒(武火三炷香),使藥物升華冷凝於上罐,生成「白粉霜」。此過程中:
- 水銀與硫化物(朱砂、雄黃)可能生成硫化汞(HgS)或汞齊,降低遊離汞毒性;
- 硝石(火硝)、綠礬等氧化劑促進礦物分解,生成具腐蝕性的金屬氧化物;
- 煅後產物以微量外用,既能殺滅病原(如梅毒螺旋體),亦能腐蝕瘡面壞死組織。
3. 治療原理
白粉霜通過「以毒攻毒」機制直接作用於梅瘡患處:
- 殺蟲解毒:水銀、雄黃等對微生物(如螺旋體)有強抑制作用。
- 腐蝕斂瘡:礦物煅後生成的氧化物可腐蝕瘡面腐肉,促進新生。
- 燥濕收斂:明礬、綠礬等吸收滲液,減少潰爛。
三、總結
此方以礦物藥為主,通過升煉提純,集中藥性於外用,體現中醫「峻藥緩用」思想。其機理結合化學腐蝕與抗菌作用,針對梅瘡「濕熱毒瘀」之病機,屬古代外科攻毒療法的典型代表。
傳統服藥法
水銀1兩, 食鹽2兩5錢, 明礬2兩5錢, 火硝2兩5錢,綠礬2兩5錢, 朱砂3錢, 雄黃3錢。
內除水銀,先將余藥和勻,漸入陽城罐內,烊盡方下水銀,慢火令乾,有霜頭起為度,以空罐對合,鹽泥固。墾一地窟,以水盆一個置窟內,以空罐放水盆內,以泥壅之,只留上瓶,武火煅三炷香為度,取出上白藥。
每用1釐,冷水調點上,3-4日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含有水銀、硃砂、雄黃等重金屬成分,長期服用可能會引起中毒,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白粉霜, 出處:《瘍科選粹》卷六。 組成:水銀1兩,食鹽2兩5錢,明礬2兩5錢,火消2兩5錢,綠礬2兩5錢,朱砂3錢,雄黃3錢。 主治:梅瘡。
白粉霜, 出處:《瘍科遺編》卷下。 組成: 白粉霜(《瘍科遺編》卷下。)出處:《瘍科遺編》卷下。組成:鉛煉水銀2錢,龍骨(煅)2錢,蘆甘石3錢(煅),輕粉1錢。主治:專收瘡口。 。 主治:專收瘡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