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鎮肝熄風湯中使用代赭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平肝潛陽: 代赭石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鎮肝息風、潛陽降火之功效。對於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所致的頭暈目眩、頭痛、肢麻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清熱解毒: 代赭石還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抑制肝火亢盛,對於肝熱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狀,也具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在鎮肝熄風湯中加入代赭石,可以有效地平肝息風、清熱解毒,達到治療肝風內動、肝陽上亢等病症的目的。
鎮肝熄風湯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鎮肝安神: 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具有鎮靜安神、平肝熄風的功效。可有效平息肝風內動,緩解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
- 固腎補髓: 龍骨入腎經,可補益腎精,固腎止遺。肝腎同源,肝風內動常與腎虛精虧有關。龍骨補益腎精,可從根本上改善肝腎虧虛,進一步抑制肝風內動,達到熄風止痙的效果。
鎮肝熄風湯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平肝潛陽: 牡蠣味鹹性寒,入肝經,具有平肝潛陽、鎮驚安神之功效。對於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所致的眩暈、頭痛、失眠、抽搐等症狀,牡蠣能有效抑制肝陽過亢,穩定神經系統,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
- 軟堅散結: 牡蠣性寒,具有軟堅散結之功效。對於肝鬱氣滯、痰濕凝結所致的肝脾腫大、脅肋脹痛等症狀,牡蠣能幫助軟化硬塊,消散積聚,改善肝脾功能。
因此,鎮肝熄風湯中加入牡蠣,不僅能平肝熄風,還能軟堅散結,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鎮肝熄風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肝風內動: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經,能養血柔肝,緩解肝陽上亢所致的肝風內動,如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
- 抑制肌肉痙攣:白芍具有解痙作用,能緩解肝風內動引起的肌肉痙攣,如面部抽搐、四肢抽搐等。
因此,白芍在鎮肝熄風湯中發揮著養血柔肝、熄風止痙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肝風內動所致的各種症狀。
鎮肝熄風湯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玄參味甘苦性寒,入心、肺、腎經,具清熱涼血、滋陰降火之效。對於肝陽上亢,風火上炎所致的頭暈目眩、口渴咽燥、煩躁不安等症狀,玄參能清熱瀉火,平肝熄風,起到輔助鎮肝熄風的作用。
- 滋陰潤燥,養血安神:玄參還具有滋陰潤燥、養血安神的功效。對於肝陰不足,血虛風燥所致的頭昏眼花、心悸失眠、口乾舌燥等症狀,玄參能滋養肝陰,潤燥生津,改善血虛狀態,從而起到輔助安神鎮靜的作用。
總之,玄參在鎮肝熄風湯中起到清熱涼血、滋陰降火、滋陰潤燥、養血安神的作用,有助於全面改善肝陽上亢、肝陰不足所致的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
鎮肝熄風湯中加入天門冬,主要基於其滋陰降火、潤肺生津的功效。
天門冬性寒,味甘,入肺、腎經,能清肺熱、滋陰潤燥,並能降肝火,起到鎮肝熄風的作用。肝火上炎容易導致頭暈目眩、頭痛失眠,而天門冬能清降肝火,緩解這些症狀。此外,天門冬亦能滋陰潤燥,緩解因肝火上炎造成的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總而言之,天門冬在鎮肝熄風湯中起到滋陰降火、潤肺生津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肝火上炎所致的各種症狀。
鎮肝熄風湯中加入川楝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肝理氣,止痛止痙: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止痛止痙之效。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頭昏目眩、肢體麻木、抽搐痙攣等症狀,川楝子能有效緩解。
- 清熱除濕,降逆止嘔:川楝子亦能清熱除濕,降逆止嘔。對於肝火上炎或濕熱內蘊導致的眩暈、嘔吐等症狀,川楝子可起到清熱除濕,降逆止嘔的作用。
因此,鎮肝熄風湯中加入川楝子,可有效改善肝氣鬱結、肝火上炎等病症,達到鎮肝熄風之效。
鎮肝熄風湯中加入木瓜,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 木瓜味甘性平,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健脾消食的功效。肝氣鬱結是導致肝風內動的重要原因之一,木瓜可疏解肝氣鬱滯,使肝氣調和,從而達到熄風止痙的效果。
- 軟堅散結: 木瓜亦有軟堅散結的作用,可消除肝臟的瘀血,改善肝臟的血液循環,進而減輕肝風上擾的症狀。
總而言之,鎮肝熄風湯中加入木瓜,能有效疏肝理氣、軟堅散結,從而達到熄風止痙的目的,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鎮肝熄風湯中加入鈎藤,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平肝熄風: 鈎藤味苦甘,性平,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的功效。其有效成分鈎藤鹼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達到鎮靜安神、止痙的作用,對於肝陽上亢、風熱內盛引起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清熱解毒: 鈎藤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清除體內熱毒,減輕肝火旺盛帶來的炎症反應,進一步緩解頭風、眩暈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鎮肝熄風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肝風內動」所致諸症,重點在於平熄內風、調和陰陽。其證候特徵為肝陽上亢化風,表現為頭暈目眩、筋脈拘急(筋惕)、四肢抽動,甚則神昏(不省人事)、面赤(時紅時白),反映陽亢風動、氣血逆亂之象。產後發熱可能與陰血虧虛、陽亢生風相關;口眼歪斜、牙關緊閉為風邪竄擾經絡之徵。舌淡紅苔黃、脈數,提示陰虛內熱兼風動。整體病機為「肝腎陰虛,陽亢化風」,屬本虛標實。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重鎮潛陽,熄風定驚
- 生赭石:質重沉降,直折肝陽,降氣鎮逆,針對陽亢氣逆之頭暈、面赤。
- 龍骨、牡蠣:介類潛陽,既可鎮肝熄風,又能收斂浮越之陽氣,兼安神止痙。
- 鈎藤:清熱平肝,熄風止痙,針對肢體抽動、牙關緊閉等風動證。
滋陰柔肝,涵養根本
- 白芍:酸寒斂陰,柔肝緩急,解筋惕肢搐。
- 玄參、天冬:滋養肝腎之陰,清虛火,從本質上制約肝陽。
疏肝調氣,通絡解痙
- 川楝子:苦寒疏肝瀉熱,防肝氣鬱而化火,助降泄肝陽。
- 木瓜:酸溫舒筋活絡,緩解筋脈拘急,針對風動所致肢體攣急。
全方配伍思路:
以「重鎮潛陽」治標(赭石、龍牡),「滋陰柔肝」治本(白芍、玄參、天冬),輔以「疏肝通絡」調暢氣機(川楝子、木瓜、鈎藤)。標本兼顧,使陰復陽潛、風熄痙止,符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體現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理論內涵。
傳統服藥法
生赭石5錢,龍骨5錢,牡蠣5錢,白芍3錢,玄參3錢,天冬3錢,川楝子1錢,宣木瓜3錢,鈎藤3錢。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鎮肝熄風湯具有鎮肝熄風,平肝潛陽的作用,可治療肝風內動,産後時有發熱,頭目暈眩而筋惕,忽然四肢抽動,牙關緊閉,口眼歪斜,不省人事,面色時紅時白,舌淡紅,苔黃,脈數。
但鎮肝熄風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有過敏體質者慎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鎮肝熄風湯, 出處:《中醫婦科治療學》。 組成:生赭石5錢,龍骨5錢,牡蠣5錢,白芍3錢,玄參3錢,天冬3錢,川楝子1錢,宣木瓜3錢,鉤藤3錢。 主治:肝風內動,産後時有發熱,頭目暈眩而筋惕,忽然四肢抽動,牙關緊閉,口眼歪斜,不省人事,面色時紅時白,舌淡紅,苔黃,脈數。
鎮肝熄風湯, 出處:《衷中參西錄》上冊。 組成:懷牛膝1兩,生赭石1兩(軋細),生龍骨5錢(搗碎),生牡蠣5錢(搗碎),生龜版5錢(搗碎),生杭芍5錢,玄參5錢,天冬5錢,川楝子2錢(搗碎),生麥芽2錢,茵陳2錢,甘草1錢半。 主治:內中風證。其脈弦長有力,或上盛下虛,頭目眩暈,或腦中作疼發熱,或目脹耳嗚,或心中煩熱,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或口眼漸形斜,或面色如醉,甚或顛仆,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後不能復元,精神短少,或肢體痿廢,或成偏枯。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