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黃膏

臭黃膏

CHOU HUANG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8.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胃經 25%
腎經 12%
脾經 12%
肝經 12%
大腸經 12%
肺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臭黃膏中加入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殺菌止癢: 硫磺具有殺菌、抑菌及抗真菌作用,能有效抑制皮膚表面細菌及真菌的生長,對於濕疹、癬症等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症狀,有顯著的止癢功效。
  2. 促進角質脫落: 硫磺具有軟化角質、促進角質脫落的特性,可幫助清除皮膚表面的老化角質,改善皮膚粗糙、乾燥等問題,同時也能有效去除癬症、濕疹等皮膚病引起的皮屑。

臭黃膏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其解毒消腫、散寒止痛的功效。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發散風寒、解毒消腫、散瘀止痛的作用。在臭黃膏中,蔥白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解毒消腫的功效,並可緩解因外傷、感染等引起的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此外,蔥白中富含揮發油,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可輔助治療化膿感染。因此,蔥白在臭黃膏中起到解毒、消腫、止痛的輔助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臭黃膏主治「小兒胎中受風,長後或身體生疥,瘙癢不止」。此描述指出此方針對兩種核心病機:

  1. 胎毒風邪:中醫認為胎兒在母體中可能感受風邪濕熱,蘊積成毒,出生後發為皮膚疾患。
  2. 疥瘡濕癢:臨床表現以皮膚瘙癢、疥瘡遍生為主,推測與風濕熱毒鬱於肌腠有關。

此方為外用藥,通過局部塗抹(手心後夾於股內)使藥性滲透,兼配合內服蜜酒助藥力發散,體現「外治內應」的傳統思路。

二、組成藥材及治療原理

  1. 殺蟲止癢

    • 臭黃(含砷礦物):傳統外用殺蟲攻毒,針對疥瘡寄生蟲或濕毒。
    • 硫黃(細研):燥濕殺蟲,主治疥癬惡瘡。
    • 蕪荑:除疳殺蟲,輔助清除皮膚寄生之邪。
      此三藥協同,直攻病因,針對「疥瘡」之蟲毒與濕熱。
  2. 解毒散瘀

    • 亂髮燒灰:止血消瘀,古方用於瘡毒,可能有吸附穢毒之效。
    • 吳茱萸:散寒燥濕,外用可助開腠理,引藥深入。
  3. 潤膚軟堅

    • 杏仁(研):富含油脂,潤澤皮膚,緩解乾癢。
    • 粉腳(疑似鉛粉類):收斂止血,傳統用於瘡瘍潰爛。
    • 生麻油:調和諸藥,滋潤肌膚,輔助藥性滲透。

三、方劑配伍邏輯

  1. 攻邪為主:以臭黃、硫黃為君藥,直折蟲毒濕癢;蕪荑、吳茱萸為臣,加強祛風除濕。
  2. 標本兼治:杏仁、麻油潤膚治標,亂髮灰、粉腳收斂解毒,防潰爛。
  3. 給藥途徑特殊:塗手心後夾於股內,此處皮膚薄嫩,利於吸收,且股內溫度較高,可促進藥性發揮。

四、中醫理論基礎
此方體現「以毒攻毒」「外透內消」之法,針對風濕熱毒壅滯肌表。結合內服蜜酒,借酒性溫通,助藥力驅風邪外出,符合《內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原則。

總結:臭黃膏透過殺蟲、燥濕、解毒、潤膚的複合作用,治療胎毒遺留或後天風濕熱邪所致的皮膚頑疾,反映古代對外用藥配伍的精細考量。

傳統服藥法


臭黃半兩(研),亂發半兩(燒灰),蕪荑半兩,硫黃1分(細研),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吳茱萸半兩,粉腳半兩(細研)。
上為細散。
以生麻油調,塗於兩手心,合手於股內,夾藥1宿;如未痊者,次夜更塗,兼吃蜜酒使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疥癬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臭黃膏, 出處:《聖惠》卷九十一。 組成:臭黃2分,硫黃1分,蔥白1莖(細切)。 主治:小兒胎中受風,長後或身體生疥,瘙癢不止。

臭黃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五。 組成:臭黃半兩(研),亂發半兩(燒灰),蕪荑半兩,硫黃1分(細研),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吳茱萸半兩,粉腳半兩(細研)。 主治:風瘡疥癬,久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