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命救痢飲

奪命救痢飲

DUO MING JIU LI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慈航集》卷下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6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脾經 19%
心經 14%
胃經 12%
大腸經 9%
肺經 6%
心包經 3%
小腸經 3%
三焦經 3%
腎經 3%
膀胱經 3%
肝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奪命救痢飲中包含枳實,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 消積導滯:枳實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消食積、導滯氣之功效。痢疾多因飲食不節、脾胃失調、濕熱內蘊所致,枳實能消食積、行滯氣,有助於緩解腸道積滯,改善腹瀉症狀。

二、 理氣止痛:枳實還具有理氣止痛的作用。痢疾常伴有腹痛、腹脹等症狀,枳實能理氣止痛,舒緩腸道痙攣,減輕腹痛。

枳實作為奪命救痢飲中重要組成藥物,在消積導滯、理氣止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助於改善痢疾症狀,促進患者康復。

奪命救痢飲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下通便,清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痢疾引起的腹痛、腹瀉、發熱等症狀,大黃能快速瀉去腸道積熱,達到止瀉的目的。
  • 驅除病邪,止痢止痛:痢疾常因濕熱內蘊、脾胃虛弱所致。大黃能驅除病邪,抑制腸道菌羣的異常增殖,同時又能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止痢止痛的效果。

因此,奪命救痢飲中加入大黃,是為了快速瀉下通便,清熱解毒,驅除病邪,達到止瀉止痛的功效。

「奪命救痢飲」方劑中含有檳榔,主要基於其止瀉作用。檳榔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殺蟲、行氣、消積、止瀉之效。

其止瀉作用主要源於其驅除腸道寄生蟲的能力,同時也具有抑制腸道蠕動減少腸液分泌的作用。對於由腸道寄生蟲或腸道功能紊亂導致的痢疾,檳榔能起到顯著的緩解作用。

奪命救痢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和藥性: 甘草性甘平,味甘,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此方中多用寒涼之品,加入甘草可減輕其寒涼之性,避免傷脾胃。
  2. 益氣健脾: 甘草入脾經,具有補氣益脾的功效。痢疾患者常伴有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甘草可以起到補益脾胃、增強抵抗力的作用,有助於恢復腸胃功能,促進康復。

奪命救痢飲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止痛: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痢疾常伴隨腹痛、血便等症狀,而當歸可補血止痛,緩解患者的疼痛不適。
  2. 養血潤腸:當歸還有養血潤腸的作用,可改善腸道功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改善痢疾引起的腹瀉症狀。

因此,奪命救痢飲中加入當歸,有助於緩解痢疾的疼痛和腹瀉,並促進患者的康復。

奪命救痢飲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1. 緩解腹痛痙攣: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具有緩解腹痛、止痙攣的作用。痢疾患者常伴有腹痛、腹瀉,白芍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幫助患者減輕痛苦。
  2. 固澀止瀉:白芍入肝、脾經,具有斂陰止汗、固澀止瀉的功效。痢疾患者常因脾胃虛寒、氣血虧損導致瀉痢不止,白芍可以補益脾胃,收斂止瀉,幫助患者恢復正常排便。

奪命救痢飲方中使用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利濕,止瀉止痢: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清熱利濕、止瀉止痢之效。對於因濕熱內蘊,下焦濕熱所致的泄瀉、痢疾,車前子可有效清熱利濕,止瀉止痢,緩解症狀。
  2. 利水通淋,通便排毒: 車前子具有利水通淋、通便排毒之效,對於因濕熱內蘊,導致小便不利、大便不通的情況,車前子可促進體內濕氣排出,改善排泄功能,幫助恢復腸道正常運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奪命救痢飲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噤口痢」,即痢疾患者因邪熱壅滯腸胃,導致飲食難進、嘔吐不止、下痢膿血之危重症。其名「奪命救痢」,強調救治痢疾重症、挽回生機之效。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攻下通腑(急祛積滯)
  • 枳實、大黃、檳榔:三者為核心攻邪之藥。
    • 大黃苦寒瀉熱,破積滯,通腑瀉毒;
    • 枳實破氣消痞,助大黃推蕩瘀熱;
    • 檳榔行氣導滯,殺蟲消積。
    • 作用:快速清除腸道濕熱積滯,緩解「閉塞不通」之急。
  1. 調和氣血(顧護正氣)
  • 當歸、白芍(重用至八錢):
    • 當歸養血活血,白芍斂陰緩急,二者合用調和氣血,防峻下傷陰,兼治痢疾腹痛裡急後重。
    • 作用:針對痢疾傷血分的病機(古云「行血則便膿自愈」),緩解陰血耗損。
  1. 利濕解毒(分消濕熱)
  • 車前子:滲濕利尿,引濕熱從小便出;
  • 黑料豆(黑豆)、蕎麥
    • 黑豆性平解毒,健脾利水;
    • 蕎麥清熱消積,《本草綱目》載其「降氣寬腸,磨積滯」。
    • 作用:輔助分消濕毒,減輕腸道負擔。
  1. 和中緩急
  • 甘草:緩和大黃、枳實峻烈之性,調和諸藥,護胃止嘔。

整體治療原理

  • 峻下與調補並行:以「通因通用」之法,通過瀉下清除腸道濕熱瘀毒,解除「噤口」之機;同時重用當歸、白芍養血護陰,防止攻伐過度。
  • 給藥方法(緩緩咽服):因患者嘔逆拒食,少量頻服可避免藥液嘔出,漸積藥力以啟脾胃。
  • 後續調理:待邪退生機復,轉用「救陰煎」養陰和胃,鞏固療效。

適用病機
濕熱壅盛、氣血瘀滯之噤口痢,標實為急(邪閉腸胃),本虛(陰血傷)為次,故先攻邪為主,後續扶正收功。

傳統服藥法


枳實2錢,大黃3錢,檳榔2錢,甘草1錢,當歸8錢,白芍8錢,車前子3錢(引),黑料豆1兩,蕎麥1兩。
水煎服,緩緩1匙1匙咽之。咽之不吐能下,次日必有生機,能進飲食,用救陰煎,調理4-5劑,痢全止矣,再以飲食調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奪命救痢飲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老年人慎用。

相關疾病


牙齒緊閉口張不開

相同名稱方劑


奪命救痢飲, 出處:《慈航集》卷下。 組成:枳實2錢,大黃3錢,檳榔2錢,甘草1錢,當歸8錢,白芍8錢,車前子3錢(引),黑料豆1兩,荞麥1兩。 主治:噤口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