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丁散

二丁散

ER DI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3.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腎經 25%
心經 12%
小腸經 12%
肺經 12%
胃經 12%
脾經
腎經
心經
小腸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丁散方劑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二丁散主要用於治療水腫,赤小豆能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症狀。
  2. 清熱解毒: 赤小豆亦具清熱解毒之功效,可輔助二丁散清熱解毒,進一步緩解水腫伴隨的發熱、口渴等症狀。

總而言之,赤小豆的利水消腫和清熱解毒功效,與二丁散的治療目的相契合,能有效提升藥效,幫助患者快速恢復健康。

二丁散中包含丁香,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二丁散用於寒邪客胃所致的胃脘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丁香有助於溫暖脾胃,驅散寒氣。
  2. 行氣止痛:丁香能行氣止痛,對於胃脘冷痛伴有氣滯不通者,丁香可以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丁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鼻痔」(鼻中息肉)、「鼻不聞香臭」(嗅覺喪失)、「腦漏流涕」(鼻淵,類似慢性鼻竇炎伴膿涕)。三者皆屬鼻竅壅塞、濕濁瘀阻之證。古代醫家認為,鼻痔因肺經濕熱、痰瘀凝結;嗅覺失靈多因濁邪閉竅;腦漏流涕則屬風寒化熱或膽熱上蒸,久則腐化成膿。二丁散以溫通散結、燥濕祛腐為法,針對鼻部濕瘀熱毒而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揀丁香 & 白丁香

  • 揀丁香:辛溫,歸脾、胃、腎經,傳統用於溫中降逆,其辛香之性可「通竅辟穢」,化解鼻腔濕濁之氣。
  • 白丁香(麻雀糞):苦溫,能「消積明目」,古方中用其腐蝕性「軟堅散結」,直接攻逐鼻息肉(鼻痔)之瘀堵,屬「以毒攻毒」思路。

配伍邏輯:二丁香一降一攻,辛溫開竅為主,兼散痰瘀。

2. 沒石子 & 密陀僧

  • 沒石子:苦澀溫,斂肺澀腸,外用可「收濕解毒」,此處內服配合他藥,防辛散太過,兼收斂膿涕。
  • 密陀僧(氧化鉛):辛鹹平,具強力「燥濕殺蟲、收斂生肌」之效,古方用於瘡瘍潰爛,此處針對鼻竅腐膿(腦漏)。

配伍邏輯:沒石子澀而不滯,密陀僧燥濕祛腐,二者共制鼻腔濕濁膿涕。

3. 硫黃

  • 酸溫有毒,歸腎、大腸經,內服「補火助陽」,外用「殺蟲疔瘡」。此方取其「溫陽化濕、通竅散結」之力,助丁香類辛溫通散,兼殺鼻腔隱伏之濕毒。

核心原理:全方以「辛溫通竅—腐蝕散結—燥濕收斂」三步:

  • 攻邪:白丁香、密陀僧直挫鼻痔瘀腐。
  • 通竅:丁香、硫黃溫通鼻腔氣機,恢復嗅覺。
  • 斂瘡:沒石子、密陀僧收濕止涕,防濁邪復聚。

可能的現代機理推測

  1. 抗菌消炎:硫黃、密陀僧含礦物質成分,可能抑制鼻腔細菌感染(如鼻竇炎常見病原體)。
  2. 腐蝕作用:白丁香中的酶類及密陀僧的氧化鉛,或可局部消融息肉組織(類似古代「點痔」療法)。
  3. 黏膜收斂:沒石子鞣質減少鼻黏膜分泌,緩解流涕。

此方體現「以毒攻毒」的傳統思維,針對鼻部頑疾,但需嚴格控制劑量(如「一字至半錢」的微量用法),強調「以消為度」,中病即止。

傳統服藥法


揀丁香2錢,白丁香2錢,沒石子2錢,硫黃3錢,密陀僧3錢。
上為細末,研勻。
每服1字至半錢,空心、臨臥白湯調下,1日2次。以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胰臟炎鼻竇炎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鼻咽腫瘤鼻息肉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頭痛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相同名稱方劑


二丁散, 出處:《濟陽綱目》卷一○四。 組成:苦丁香14個,小豆14個,丁香14個。 主治:鼻痔,鼻不聞香臭,腦漏流涕。

二丁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五十九。 組成:苦丁香7粒,丁香7粒,粟米7粒,赤小豆7粒,石膏少許。 主治:鼻中息肉,鼻不聞香臭,或偏頭風。

二丁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二引王兌方。 組成:揀丁香2錢,白丁香2錢,沒石子2錢,硫黃3錢,密陀僧3錢。 主治:諸癖不消,腹痛,乍寒乍熱,泄瀉無時,多渴,黃瘦,或下痢,腹脅有塊如掌,癖側石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