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瓜蒂湯
GUA D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台》卷四引《延年秘錄》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偏寒 (0.6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胃經 22%
腎經 18%
心經 9%
小腸經 9%
肺經 9%
脾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小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瓜蒂湯中包含瓜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藥性功效:瓜蒂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其清熱作用可緩解因熱毒蘊結而導致的尿路感染、小便不利等症狀。而利尿通淋的功效則能促進體內毒素的排出,並改善尿路阻塞,達到治療目的。
2. 配伍增效:瓜蒂常與其他清熱利尿的中藥材搭配使用,如車前子、滑石等,共同發揮清熱利尿、通淋止痛的效果。例如,瓜蒂與車前子配伍,可增強清熱利尿的功效,並治療尿路感染;瓜蒂與滑石配伍,則能加強利尿通淋的作用,並緩解小便澀痛等症狀。
瓜蒂湯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瓜蒂湯本身以瓜蒂為主藥,擅長清熱利濕,加入赤小豆可增強利水消腫之效,有助於排出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症狀。
- 健脾益腎: 赤小豆還具有健脾益腎的功效,能補脾氣、利水濕、消腫脹,對於脾腎虛弱導致的水腫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瓜蒂湯常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尿路感染、膀胱炎等,加入赤小豆可改善脾腎功能,進一步增強療效。
瓜蒂湯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降逆: 瓜蒂性寒,擅長清熱化痰,但易傷脾胃。丁香性溫,可溫中散寒,緩解瓜蒂的寒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損傷,同時也能增強其降逆止嘔的功效。
- 增強止嘔效果: 丁香具有溫中降逆、行氣止痛的功效,與瓜蒂共同作用,可更加有效地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並能改善胸悶、心悸等症狀。
總而言之,丁香在瓜蒂湯中起到溫中降逆、增強止嘔效果的作用,與瓜蒂相輔相成,提高了方劑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瓜蒂湯】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此方首載於《傷寒論》等古籍,主要針對「黃疸」及相關濕熱壅滯之證,具體包括:
- 諸黃:泛指各類黃疸(陽黃、陰黃、急黃),病機多與濕熱鬱蒸或寒濕阻滯有關,症見身目發黃、小便不利。
- 身面四肢浮腫:濕邪泛溢肌表,氣化失司所致,瓜蒂可逐水消腫。
- 鼻中息肉:濕熱上蒸鼻竅,痰瘀結聚形成息肉,方中瓜蒂外用滴鼻,取其「吐濁涕、通鼻竅」之效。
- 有蟲:古代認為濕熱久蘊可生蟲(如寄生蟲或腐敗之穢濁),瓜蒂的涌吐作用可驅邪外出。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瓜蒂(甜瓜蒂)
- 性味苦寒,歸胃經,為「涌吐痰濕」要藥。
- 作用機制:通過刺激黏膜(口服催吐或鼻黏膜刺激),引導濕熱痰濁從上而泄,符合「在上者因而越之」的治療原則。
- 局部滴鼻可刺激鼻竅分泌,排除息肉濕濁;內服則發越濕熱,退黃消腫。
臣藥:赤小豆
- 性味甘酸平,利水消腫、解毒排膿。
- 輔助瓜蒂清利濕熱,並緩和瓜蒂峻烈之性,避免傷正。
- 《傷寒論》瓜蒂散即以赤小豆配伍,增強宣透濕邪之效。
佐藥:丁香
- 性味辛溫,溫中降逆、芳香化濁。
- 反佐瓜蒂寒性,防止苦寒傷胃;其辛香之性可醒脾化濕,助氣機升降復常。
三、全方配伍特點
- 吐法與外治結合:內服涌吐濕熱,外用滴鼻通竅,體現「給邪出路」的治療思想。
- 寒溫並用:瓜蒂苦寒瀉熱,丁香辛溫和中,赤小豆調和,避免單一藥性之偏。
- 針對病機:濕熱鬱遏中焦或上壅鼻竅時,通過「因勢利導」排除病理產物。
四、可能的作用途徑
- 退黃機制:刺激黏膜(胃或鼻)→ 反射性調節膽汁分泌與代謝→ 促進濕熱從吐或分泌排出。
- 消腫原理:吐法可減輕體內濕滯,改善氣機壅塞,間接緩解水腫。
- 治鼻息肉:局部刺激促使息肉枯萎脫落,或減少濕濁分泌物堆積。
此方體現中醫「祛邪為主」的治法,尤其適用於實證、急證,強調邪去則正安。
傳統服藥法
瓜蒂1兩, 赤小豆419枚, 丁香27枚。
上為末。
以水1升,煮取4合,澄清,分為兩度,滴入兩鼻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瓜蒂湯, 出處:《外台》卷四引《延年秘錄》。 組成:瓜蒂1兩,赤小豆49枚,丁香2-7枚。 主治:諸黃,身面四肢浮腫,有蟲,鼻中息肉,陰黃、黃疸及暴急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