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散

追風散

ZHUI FE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熱 (1.4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胃經 18%
腎經 18%
肝經 9%
肺經 9%
心經 9%
小腸經 9%
脾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追風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追風散主治「小兒因驚中風,角弓反張,及慢脾風」,此類症狀多屬中醫「驚風」範疇,常見於小兒因外受驚嚇、風邪內侵,或脾虛肝旺導致肝風內動,出現肢體抽搐、背脊強直(角弓反張)等風象。慢脾風則多因久病脾虛,肝木乘土,虛風內擾所致。此方以「吐風涎」為效,意在通過湧吐祛除風痰邪氣,開竅醒神,緩解風痰壅滯之病機。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主藥:藜蘆

    • 性味歸經:苦辛寒,有毒,歸肺、胃、肝經。
    • 功效:湧吐風痰、殺蟲療瘡。
    • 應用邏輯
      • 藜蘆為強力湧吐藥,針對「風痰上壅」之病機,通過吐法直接祛除膈上痰涎,使風邪隨痰而出,緩解肝風內動所致的抽搐僵直。
      • 小兒驚風常因痰熱閉竅,吐痰可開泄氣機,使神志得清。
  2. 炮製與配伍

    • 防風湯浴過:防風為「風藥中之潤劑」,能祛風解痙。先以防風湯浸浴藜蘆,可能緩解其毒性,並協同增強祛風之效。
    • 焙乾炒微褐色:此炮製法可減低藜蘆峻烈之性,使其藥性稍緩,適合小兒體質。
  3. 給藥方式

    • 溫水調服,劑量謹慎(半錢至減半),強調「以吐為度」,符合吐法「中病即止」原則,避免過度傷正。

三、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吐法」為核心,從中醫「邪去正安」角度出發,認為風痰壅盛為驚風關鍵,故通過藜蘆的湧吐作用,直接祛除病邪。其邏輯呼應張從正「攻邪論」思想,屬「急則治標」之法,適用於實證為主的急驚風。而慢脾風雖屬虛證,但若兼風痰實邪,亦可暫用吐法緩解標證,後續仍需溫補脾胃以治本。

四、推測延伸功效
除主治驚風外,藜蘆具殺蟲之效,或可用於小兒蟲積伴見風動之證,但需結合其他藥物。其祛風痰機理,亦可能延伸至成人風痰壅滯之癲癇、喉中痰鳴等症,然需調整劑量及配伍。

總結:追風散以吐法祛痰息風,體現「因勢利導」的傳統治療思維,針對風痰實邪致病之急症,其組方簡峻而力專,符合古代兒科對急證的處理原則。

傳統服藥法


藜蘆1兩(去蘆頭)。
濃煎防風湯浴過,焙乾,切,炒微褐色,為末。
每服半錢,小兒減半,溫水調灌。以吐風涎為效,未吐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四肢抽搐動脈粥樣硬化扁桃腺炎結膜炎耳聾半身不遂鼻塞神經性厭食症原發性高血壓痲風 [漢生氏病]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鼻咽腫瘤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四肢麻痺癱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

相同名稱方劑


追風散, 出處:《得效》卷十七。 組成:黃丹5錢,朴消5錢,豬牙皂角(燒灰)5錢,縮砂殼(灰)5錢。 主治:咽喉結腫。

追風散,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四。 組成:全蠍1個,母丁香2個,瓜蒂7枚,赤小豆49粒。 主治:小兒因驚中風,角弓反張,及慢脾風。

追風散, 出處:《奪效良方》卷六十四。 組成:人參、茯苓、防風、川芎、柴胡、羌活、枳殼、桔梗、甘草各等分。 主治:小兒感冒發熱,手足拘攣。

追風散, 出處:《喉科紫珍集》卷下。 組成:淮烏、川烏、牛膝、麝香、草烏、良薑、細辛各等分。 主治:舌喉風,喉下、腮頷腫痛,舌硬卷高,牙關緊急,手反,兼寒熱往來,發熱惡寒者。

追風散, 出處:《局方》卷一(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白僵蠶(去絲嘴,炒)2兩,全蠍(微炒)2兩,甘草(炙)2兩,荊芥2兩,川烏(炮,去皮臍)4兩,防風(去蘆叉)4兩,石膏(研)4兩,川芎3兩,麝香(研)1兩。 主治:清頭目,利咽膈,消風壅,化痰涎。主治:年深日近,偏正頭痛;肝臟久虛,血氣衰弱,風毒之氣上攻頭痛,頭眩目暈,心忪煩熱,百節痠疼,腦昏目痛,鼻塞聲重,項背拘急,皮膚瘙癢,面上遊風,狀如蟲行;一切頭風;兼治婦人血風攻註,頭目昏痛。

追風散, 出處:《局方》卷一(寶慶新增方)。 組成:川烏(炮,去皮臍尖)1兩,防風(去蘆叉)1兩,川芎(洗)1兩,白僵蠶(去絲嘴,微炒)1兩,荊芥(去梗)1兩,石膏(煅,爛研)1兩,甘草(炙)1兩,白附子(炮)半兩,羌活(去蘆,洗,銼)半兩,全蠍(去尾針,微炒)半兩,白芷半兩,天南星(炮)半兩,天麻(去蘆)半兩,地龍(去土,炙)半兩,乳香(研)1分,草烏(炮,去皮尖)1分,沒藥(研細)1分,雄黃(研細)1分。 主治:清頭目,利咽膈,消風壅,化痰涎。主治:年深日近,偏正頭痛;肝臟久虛,血氣衰弱,風毒之氣上攻頭痛,頭眩目暈,心忪煩熱,百節痠疼,腦昏目痛,鼻塞聲重,項背拘急,皮膚瘙癢,面上遊風,狀若蟲行;一切頭風;兼治婦人血風攻註,頭目昏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