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奪命返魂散
DUO MING FAN HU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袖珍》卷三引《聖惠》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6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奪命返魂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是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 瀉下通便:大黃性寒,味苦,能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用於治療熱結便祕、腸胃積滯、腹脹腹痛等症。
- 破血逐瘀:大黃能破瘀血,消腫止痛,對於因瘀血阻滯而導致的症狀,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具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大黃在「奪命返魂散」中起到瀉熱通便、破血逐瘀的作用,有助於清除體內毒素、改善血液循環,達到「返魂」的效果。然而,大黃性寒,使用時應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奪命返魂散」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清熱解毒: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肺、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因「奪命返魂散」常用於治療熱毒攻心、神昏譫語等危急重症,梔子可有效清解體內熱毒,降低病情發展速度,為患者爭取時間。
- 降逆止嘔:梔子還具有一定的降逆止嘔作用。對於熱毒壅盛導致的嘔吐,梔子可通過清熱解毒、降逆止嘔,幫助患者緩解嘔吐症狀,改善機體狀態。
奪命返魂散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 清熱解毒: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此方多用於外感熱毒、熱邪壅盛、神昏譫語等症,連翹可有效清熱解毒,解除熱邪對心神的擾亂,起到醒神開竅的作用。
- 疏散風熱:連翹還兼具疏散風熱之功,可用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此方可能涉及風熱邪氣侵襲心肺,連翹可疏散風熱,解除邪氣對心肺的侵襲,促進患者恢復。
奪命返魂散中加入巴豆,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 峻下逐瘀: 巴豆性烈,具有強力瀉下作用,能快速清除體內積聚的毒素和瘀血,達到「返魂」之效。
- 開竅醒神: 巴豆辛溫走竄,可刺激腸胃蠕動,並經由經絡傳導至腦部,起到開竅醒神的作用,用於治療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必須由經驗豐富的醫師配伍使用,且用量需嚴格控制,否則容易造成腹痛、腹瀉、脫水等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
「奪命返魂散」中包含杏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止咳: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之效。對於因寒邪客肺、痰濁阻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杏仁可起到化痰止咳、宣肺平喘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 潤腸通便:杏仁亦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幫助清除積滯,促進腸道蠕動,對於因熱毒壅滯腸道引起的腹痛、便祕等症狀,杏仁可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奪命返魂散」中包含杏仁,是基於其宣肺止咳和潤腸通便的功效,用於治療相關病症。
「奪命返魂散」方劑中包含丁香,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救逆: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腎助陽之功效。在「奪命返魂散」中,丁香有助於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以救治因陽氣虛衰而導致的昏迷、脈微欲絕等危重症狀。
- 開竅醒神:丁香具有開竅醒神之功效,有助於治療因氣血瘀滯、痰濁阻竅所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在「奪命返魂散」中,丁香可以幫助患者恢復意識,提高生命活力。
因此,丁香在「奪命返魂散」方劑中起到溫陽救逆、開竅醒神的作用,是其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奪命返魂散」中加入牽牛子,主要是利用其峻下逐水之效。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肺、大腸經,能瀉下通便,消腫散結,並可引水下行,利水消腫。
在方劑中,牽牛子主要用於治療水腫、腹水、便祕等症,但其毒性較大,需謹慎使用。若使用不當,容易引起腹痛、腹瀉、嘔吐等副作用。因此,使用「奪命返魂散」時需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不可自行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奪命返魂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治療一切疔瘡,伴隨發熱惡寒、神志昏沉不語、皮膚廣泛腫脹之症。其證屬熱毒壅盛,邪陷心包,氣血瘀滯所致。
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苦寒瀉火,解毒消腫
大黃、梔子、連翹為核心清熱藥組:- 大黃瀉血分實熱、逐瘀通便,使熱毒從下而解。
- 梔子清三焦火毒,兼能涼血除煩。
- 連翹解散瘡毒,善治癰疽疔腫,合而能清解熱毒、散結消腫。
峻下逐水,開竅通閉
巴豆、牽牛頭末為攻逐之品:- 巴豆辛熱大毒,峻瀉寒積,與苦寒藥相配可減其燥性而存其攻毒逐瘀之力,穿透腫毒。
- 牽牛頭末瀉水通便,助大黃、巴豆開泄邪毒出路。
宣肺透邪,開提氣機
杏仁、苦丁香(瓜蒂)具宣通之性:- 杏仁宣降肺氣,與連翹合用可透達肌表之邪。
- 苦丁香(瓜蒂)催吐劫痰,使上焦之毒隨吐而出,符合方注「不吐可治」之理。
劫痰截毒,以毒攻毒
信石(砒霜)獨蒜煅製後毒性稍緩,然仍具強力劫痰截瘧之效,針對疔毒壅塞血分之重症,以毒攻毒。
治療原理推論:
本方以「瀉下逐瘀」為核心,結合「開泄上焦」「透毒外出」之法:
- 熱毒內蘊血分,故用大黃、梔子涼血瀉熱;
- 疔毒深伏,借巴豆、信石之毒性直搗病所,破結消癰;
- 佐杏仁、苦丁香宣通氣機,使邪有出路(吐、汗、下並行);
- 炒藥麩或為緩和峻藥之性,護胃和中。
全方體現「汗吐下」三法兼施,旨在速去毒邪,適用於疔毒走黃、邪盛閉竅之危候。然因含多種劇毒藥,其臨床運用需極精準辨證。
傳統服藥法
大黃5錢,梔子5錢,連翹5錢,巴豆4錢(去皮),杏仁4錢(去皮尖,2味用麩炒),炒藥麩4錢,苦丁香1錢,信1兩(獨蒜去心,盛信在火內燒去性),牽牛頭末2錢。
上為末。
每服重者1銅錢,輕者半錢,無根水調下。不吐可治,汗出愈。
方中苦丁香用量原缺,據《普濟方》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大黃、巴豆有毒,使用時應慎重,不可過量。
相同名稱方劑
奪命返魂散, 出處:《袖珍》卷三引《聖惠》。 組成:大黃5錢,梔子5錢,連翹5錢,巴豆4錢(去皮),杏仁4錢(去皮尖,2味用麸炒),炒藥麸4錢,苦丁香1錢,信1兩(獨蒜去心,盛信在火內燒去性),牽牛頭末2錢。 主治:一切疔瘡,發熱憎寒,昏悶不語,腫遍皮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