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湯

HUO XI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胃經 24%
肺經 18%
心經 12%
腎經 6%
大腸經 6%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藿香湯以「藿香」為君藥,主要基於其 芳香化濕、解暑止嘔 的功效。

藿香性辛溫,入脾、胃經,能疏散表邪,清利濕熱。其芳香之氣可 闢穢濁、解暑氣、止嘔逆,尤其針對濕濁中阻、脾胃不和導致的嘔吐、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效果顯著。

因此,藿香湯以藿香為君藥,正是充分利用其 化濕解暑、止嘔止瀉 的功效,以達到治療濕熱內蘊、脾胃不和的病症之目的。

藿香湯中加入白扁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和胃: 白扁豆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和胃、消暑止瀉的功效。藿香湯用於治療濕濁內阻、脾胃不和所致的濕熱證,白扁豆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幫助消化吸收,降低濕濁對人體的影響。
  2. 消暑解毒: 藿香湯中的藿香、佩蘭等藥物具有清暑解毒的作用,而白扁豆則可輔助清熱解毒,並能緩解暑熱引起的脾胃不適,提高整體療效。

總之,白扁豆在藿香湯中起著健脾和胃、消暑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濕熱證的目的。

藿香湯中包含厚朴,主要原因在於厚朴的 燥濕化痰行氣消痞 功效,能有效輔助藿香湯治療暑濕感冒引起的諸症。

厚朴性辛溫,入脾、胃、肺經,能燥濕化痰,對濕阻中焦、痰濁壅肺所致的胸悶、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有良好療效。同時,厚朴還能行氣消痞,對於暑濕阻滯、氣機不暢引起的胸悶、腹脹、食慾不振等也有助益。

因此,厚朴在藿香湯中與藿香、佩蘭等藥物相配伍,能更好地發揮 祛暑化濕、解表止嘔 的功效,使療效更佳。

藿香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和胃止嘔: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藿香湯主治暑濕內侵,脾胃不和,症狀如胸悶、納呆、嘔吐、腹痛、泄瀉等。茯苓可健脾利濕,促進脾胃運化,改善嘔吐腹瀉等症狀,同時也能和胃止嘔,使藥效更佳。
  2. 利水滲濕,配合藿香解表:藿香湯以藿香解表祛暑為主,茯苓則能利水滲濕,兩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解暑利濕之效。茯苓能將體內積聚的濕氣排出,減輕暑濕對人體的影響,從而增強藿香解表的效果。

藿香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藿香性辛溫,善於解表散寒,但其燥性較強,易傷津耗氣。甘草性甘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能緩解藿香的燥性,防止其傷及脾胃。

2. 增強功效: 甘草與藿香同用,可以增強藿香解表散寒、化濕止嘔的功效。甘草能補氣益脾,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更有效地驅除外邪,達到治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藿香湯」,是一種以藿香為主要成分的藥方,具有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等功效。它可以幫助驅除濕氣、祛除陰霾濕邪、助脾胃正氣、止嘔嘔吐、化濕和胃、止咳化痰、祛風除濕、解暑和胃、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能力、改善消化吸收功能等。

「藿香湯」的主治功效包括:

  1. 驚吐:因受到驚嚇而引起的嘔吐。通常伴有面色蒼白、四肢冰冷、手足抽搐等症狀,甚至可能昏厥。
  2. 並熱吐:因熱邪侵襲而引起的嘔吐。通常伴有發燒、口乾舌燥、小便黃赤等症狀,甚至可能伴有腹瀉。

「藿香湯」的組成包括:

  • 藿香:具有芳香化濕、行氣止嘔、疏風清熱等功效。
  • 白扁豆:具有健脾胃、止瀉、利水消腫等功效。
  • 厚朴:具有溫中散寒、行氣化濕、止嘔止吐等功效。
  •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安神等功效。
  •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等功效。

「藿香湯」的服用方法是:將藥材洗淨,加水煎煮,取汁飲用。通常每天服用一次,連續服用 3-5 天。

「藿香湯」的禁忌症包括:

  • 孕婦慎用。
  • 患有嚴重肝臟疾病或腎臟疾病者慎用。
  • 對「藿香湯」中的任何成分過敏者禁用。

「藿香湯」是一種有效的傳統中藥方劑,具有多種功效,可以治療多種疾病。然而,在服用「藿香湯」之前,應諮詢醫生或中醫師,以確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傳統服藥法


藿香葉半兩,人參半兩,陳橘皮(湯去白,焙)半兩,羌活(去蘆頭)1分,獨活(去蘆頭)1分,草豆蔻(去皮)半兩,桔梗(炒)1分,木香1分,半夏(湯洗7遍,焙乾)2兩,芎藭1分,吳茱萸(湯洗,焙乾,炒)1分,乾薑(炮)1分,甘草(炙)1分,薏苡仁1分。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加水1盞,生薑3片,煎至6分,去滓,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適用於外感風寒濕邪,內有濕熱所致的嘔吐、腹瀉等症狀。
  2.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脾胃。
  3. 本方有緩解嘔吐、腹瀉等症狀的作用,但不能根治疾病,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肺結核胰臟炎霍亂瘧疾胃及十二指腸炎容易焦慮恐懼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痲風 [漢生氏病]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

相同名稱方劑


藿香湯,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藿香1兩,生薑3兩,青竹茹半兩,甘草半兩。 主治:小兒毒氣吐下,腹脹,逆害乳哺。

藿香湯, 出處:《痧脹玉衡》卷下。 組成:藿香4分,香附4分,薄荷7分,枳殼1錢,山楂1錢,連翹1錢。 主治:痧有因於穢氣者。

藿香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五。 組成:藿香3兩,白扁豆(薑制)1兩半,厚朴(薑制)1兩半,白茯苓1兩半,甘草(炙)1兩。 主治:驚吐並熱吐。

藿香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五。 組成:藿香葉1兩,當歸1兩,人參1兩,五味子1兩,白朮1兩半,赤茯苓1兩半,黃耆1兩半,木瓜2兩。 主治:産後霍亂吐利,腹痛轉筋,煩悶。

藿香湯, 出處:《三因》卷十一。 組成:藿香半兩,人參半兩,桂心半兩,桔梗半兩,木香半兩,白朮半兩,茯苓半兩,枇杷葉10片(去毛),半夏1兩(湯洗,用薑汁制)。 主治:心下虛滿,飲食不入,時時嘔吐,惙惙短氣;或大病將理不復,胃氣無以養,日漸羸弱。

藿香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組成:藿香葉半兩,人參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桔梗(去蘆頭,炒)半兩,桂(去粗皮)半兩,木香半兩,白朮半兩,甘草(炙)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麸炒)半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炒令黃)半兩,枇杷葉10片(拭去毛,炙)。 主治:虛勞。脾胃久虛,吐逆不下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