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百點膏」方劑中加入「蕤仁」,主要是針對其清熱明目的功效。
蕤仁,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清肝熱、明目退翳的功效。其藥性偏於清熱瀉火,可有效緩解因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
在「百點膏」中,蕤仁與其他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藥材配合,共同達到清熱明目、消腫止痛的療效。
百點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當歸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減輕疼痛。
二、補血養血,滋潤肌膚:當歸具有補血養血的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使氣血充盈,滋養肌膚,改善膚色。對於因氣血不足導致的皮膚乾燥、黯淡無光等問題,當歸能起到一定療效。
百點膏中添加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甘溫,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百點膏中可能含有某些藥性偏寒、燥或烈性藥物,甘草的加入能起到中和這些藥性,使藥物作用更平和,減少副作用。
2. 補脾益氣: 甘草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緩解疲勞的作用。百點膏可能針對某些耗氣傷脾的病症,甘草的加入能補益脾氣,增強人體抵抗力,促進病症康復。
百點膏中添加防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祛風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止癢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風邪入侵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百點膏多用於治療濕疹、皮炎、蕁麻疹等皮膚病,而防風的祛風止癢作用可以改善這些病症的症狀。
- 散寒止痛: 防風亦可散寒止痛,對於因風寒濕邪入侵引起的疼痛,如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百點膏在治療某些皮膚病時,可能會伴隨疼痛,防風的散寒止痛功效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百點膏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百點膏常用於治療溼熱瘡毒、皮膚瘙癢等症,黃連能有效抑制炎症,消除毒素,緩解瘙癢。
- 抑菌消炎: 黃連中含有小檗鹼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防止感染加重。這對於百點膏治療皮膚病,尤其是溼熱瘡毒,具有重要意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百點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病翳多年,遮瞳仁,視物不明,如雲氣之狀」,即現代所稱慢性眼翳(角膜混濁或白內障等),導致視力模糊、眼前如有霧障之證。古人認為此類眼疾多因風熱上攻、肝血不足或濕熱蘊結所致,需以祛風清熱、養血退翳為治法。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蕤仁(去皮尖):
- 傳統用於目赤腫痛、生翳膜。《本草綱目》載其「明目,治目赤腫痛」,能潤燥散結,緩解眼部乾澀及翳障。
- 此方以蕤仁為君藥,取其退翳明目之效,且研泥後黏稠,可助藥液附著眼表。
當歸身:
- 養血活血,《本草經疏》言其「血虛則目不得濡,故用當歸以滋肝膽之血」。
- 肝血充足則目得所養,輔助改善因血虛導致的視物昏矇。
甘草:
- 調和諸藥、清熱解毒,緩解黃連苦寒之性,同時其甘緩特性可減輕眼部刺激。
防風:
- 祛風勝濕,《珍珠囊》稱其「散頭目中滯氣」,能引藥上行頭目,疏散眼表風邪,減輕翳膜遮睛。
黃連:
- 大苦大寒,清熱燥濕,《神農本草經》言其「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
- 此方取黃連煎液為基底,清解目中鬱熱,抑制翳障形成的主因(熱毒或濕熱)。
治療原理推論:
- 清熱退翳:黃連配防風,一清一散,針對風熱上攻眼目;蕤仁直接作用於翳膜,軟堅散結。
- 養血潤目:當歸補肝血,改善眼目失養;甘草與蜜潤澤,緩解眼部乾澀,助藥力持久。
- 外用緩釋:以蜜為賦形劑,延長藥液停留時間,「百點」頻頻施藥,使藥效累積,逐步消翳。
總結:此方透過清熱祛風治標、養血潤目治本,結合外用頻點之法,針對慢性翳障「久病多虛夾鬱熱」的病機,體現古人「內外兼治」「標本並顧」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蕤仁(去皮尖)3分,當歸身6分,甘草6分,防風8分,淨黃連2錢(銼如麻豆大,水1大碗,煎至1半入藥)。
上銼,如麻豆大,蕤仁別研如泥, 同熬,滴在水中不散,入去沫蜜少許,再熬少時為度。
令病人心靜點之,至目中微痛,1日5-7次,臨臥點尤效。名之曰百點膏,但欲多點為妙,使藥力相繼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百點膏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過量可能會引起胃腸不適、腹瀉等症狀。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百點膏, 出處:《蘭室秘藏》卷上。 組成:蕤仁(去皮尖)3分,當歸身6分,甘草6分,防風8分,淨黃連2錢(銼如麻豆大,水1大碗,煎至1半入藥)。 主治:病翳多年,以至遮瞳仁,視物不明,有雲氣之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