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順肝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腫的功效,用於治療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煩躁易怒等症狀。
黃連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作用,可有效抑制肝火亢盛,起到降火消炎、清熱解毒的作用。同時,黃連亦能解毒消腫,對於肝火引起的局部紅腫熱痛等症狀也具有一定的療效。因此,黃連在順肝丸中起到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作用,對於治療肝火上炎具有重要意義。
順肝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肝火上炎、心煩易怒、口苦咽乾等症狀,皆可藉由黃芩清熱瀉火來改善。
- 降肝火解毒: 黃芩能降肝火、解毒,對於肝經鬱熱、濕熱內蘊所致的各種疾病,如肝炎、膽囊炎等,皆有輔助治療作用。
總之,黃芩在順肝丸中起到清熱瀉火、降肝火解毒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肝臟鬱熱、濕熱等病症,達到調理肝臟、改善身體狀況的目的。
順肝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血養肝: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其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潤燥、調經止痛的功效。肝臟主血,當歸可補血養肝,改善肝血不足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乏力等症狀。
- 行氣活血: 當歸亦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肝氣鬱結可導致情緒波動、胸悶氣短等,當歸能行氣活血,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病症。
順肝丸中加入蕤仁,主要基於其兩大功效:
- 清肝明目: 蕤仁味甘性涼,入肝經,具有清肝熱、明目退翳之效。肝火上炎,可導致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而蕤仁能清熱降火,改善肝臟功能,從而緩解眼部不適。
- 滋養肝腎: 蕤仁性滋潤,能滋養肝腎,對於肝腎陰虛所致的目澀乾澀、視力減退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順肝丸中加入蕤仁,旨在通過其清熱明目、滋養肝腎的功效,達到改善肝臟功能、緩解眼部不適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順肝丸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肝熱眼赤而不痛」,屬肝經鬱熱上擾目竅之證。肝開竅於目,肝經火熱上炎可致眼目紅赤,然「不痛」提示熱未熾盛至氣血壅滯,故病機偏重鬱熱輕證,治宜清泄肝火、養血潤燥。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黃連、黃芩:
- 黃連善清心胃之火,黃芩專瀉肺肝之熱,二者配伍,既契合「肝熱」病機,又能防心火刑金(眼赤者,火性炎上)。古方常以芩、連配伍清上焦無形之熱,尤其黃芩《本草綱目》載其「治風熱濕熱」,助疏泄肝經鬱熱。
當歸:
- 肝體陰而用陽,純用苦寒恐傷肝血,故佐當歸養血和血,既可防黃連、黃芩苦燥傷陰,又能柔潤肝體,符合「順肝」之名(順其性而瀉其熱)。《景岳全書》言當歸「其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補肝體以制肝用。
蕤仁:
- 蕤仁為眼科專藥,《本草備要》載其「除風熱,治目赤腫痛」,能疏風散熱、潤目退赤。其性甘微寒,既助芩、連清熱,又可緩和苦寒之性,針對「眼赤」局部症狀直達病所。
三、全方配伍特點
此方以「清肝瀉火為主,養血潤目為輔」:
- 清熱:黃芩、黃連瀉火,解肝經鬱熱之本。
- 養血:當歸滋養肝血,兼防苦寒化燥。
- 明目:蕤仁引藥上行,清潤目竅。
四藥相合,標本兼顧,體現「瀉中寓補」思路,合乎「肝喜條達而惡燥」之性,故名曰「順肝」。
四、推論原方用量(參考古方比例)
- 黃連、黃芩:苦寒清熱為主,或等份(如各6-10克)。
- 當歸:量宜少於芩、連(如4-6克),避免滋膩礙熱。
- 蕤仁30粒:約合3-5克,重於局部調節。
(註:古籍原缺劑量,此依常理推估,臨床需因地制宜。)
結論
此方結構簡潔,針對肝經輕度鬱熱上攻目竅之證,通過清熱不傷血、養血不助火,達到「火降血和,目赤自消」之效。然若眼赤伴腫痛,則需加菊花、決明子等加強清肝之力。
傳統服藥法
黃連、黃芩、當歸、蕤仁30粒。
上為末,煉蜜為丸服。
口服。
方中黃連、黃芩、當歸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本方有瀉下作用,服用後應注意補充水分。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角膜炎
相同名稱方劑
順肝丸, 出處:《銀海精微》卷下。 組成:黃連、黃芩、當歸、蕤仁30粒。 主治:肝熱眼赤而不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