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子芩丸方劑中含有黃芩,主要源於黃芩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功效。
- 清熱燥濕: 黃芩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瀉,針對濕熱蘊結,導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起到緩解作用。
- 瀉火解毒: 黃芩具有解毒功效,能清熱解毒,針對外感熱毒或內蘊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能起到降火消炎的作用。
因此,黃芩在子芩丸中,發揮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子芩丸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調和營衛: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子芩丸主要治療心悸失眠、胸悶心煩、頭暈目眩等症狀,而當歸能補血活血,改善心血不足、氣血運行不暢,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 滋陰潤燥,緩解燥熱:子芩丸中含有芩、連翹等清熱燥濕的藥材,可能導致陰液虧損,而當歸具有一定的滋陰潤燥功效,可以緩解藥材的燥熱之性,防止藥性過於偏燥。
主治功效
子芩丸主治功效分析
古方主治
- 婦人崩漏。
- 婦人 49 歲以後,天癸當住,每月卻行,或過多不止。
藥物組成分析
- 黃芩:味苦,性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
-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 現代藥理研究:黃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熱、鎮靜、保肝、利膽等作用。
-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
- 功效: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 現代藥理研究:當歸具有抗血栓、抗炎、鎮痛、抗腫瘤、免疫調節等作用。
古文內容分析與治療原理
1. 黃芩的藥理與應用
- 《本經逢原》指出黃芩「苦燥而堅腸胃」,「清肌表之熱」,「瀉肝膽大腸之火」,「除胃中熱」。顯示黃芩主要作用是清熱燥濕,特別是針對濕熱證的治療。
- 「得酒炒上行,主膈上諸熱。得芍藥、甘草治下痢膿血、腹痛後重、身熱。」說明黃芩炮製和配伍可以改變其藥性,增強特定功效。例如酒炒黃芩可引藥上行,清上焦之熱;配伍芍藥、甘草可緩急止痛,治療濕熱痢疾。
- 「同黑參治喉間腥臭。助白朮安胎,蓋黃芩能清熱涼血,白朮能補脾統血也。」這裡提到黃芩可以治療咽喉腫痛,並指出與白朮合用可安胎,主要針對胎熱不寧的狀況。
- 「仲景治傷寒少陽證,用小柴胡湯...皆用黃芩以治表裡諸熱,使邪從小腸而泄,皆《本經》主諸熱之綱旨。」說明黃芩在古代經方中廣泛應用,例如在小柴胡湯中,與柴胡配伍,和解少陽,清熱解毒。
- 「昔人以柴胡去熱不及黃芩,蓋柴胡專主少陽往來寒熱,少陽為樞,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黃芩專主陽明蒸熱,陽明居中,非黃芩不能開泄蘊隆。」這段明確區分了柴胡和黃芩的應用區別,柴胡疏解少陽,黃芩清瀉陽明。
- 「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婦人血熱,經水暴下不止者最效。」這是對子芩丸功效的直接描述,主要針對血熱導致的月經過多。
2. 防風的藥理與應用
- 《本經逢原》描述防風「治風去濕之仙藥,以風能勝濕也」,「其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等病」,「瀉肺實喘滿,及周身痹痛,四肢攣急,目盲無所見,風眼冷淚」。顯示防風主要作用是祛風解表,勝濕止痛。
- 「防風治一身盡痛,乃卒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至,風藥中潤劑也。」說明防風可以治療全身疼痛,並且性質較為溫和,是風藥中的潤劑。
- 「若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蓋於土中瀉水也。」指出防風可以作為引經藥,協助其他藥物到達病所,並且具有一定的利水作用。
- 「《經驗方》治婦人風入胞門,崩中不止,獨聖散用一味防風,麵糊酒調丸服。然惟血色清稀,而脈浮弦者為宜。如血色濃赤,脈來數者,又屬一味子芩丸證,不可混也。」這裡強調了防風治療崩漏的適用證型,即風邪導致的崩漏,症見血色清稀,脈浮弦。並再次與子芩丸的適用證型進行了區分。
3. 子芩丸的臨床應用與醫案分析
- 《文堂集驗方》記載子芩丸「治四十九歲之後。天癸當住之時。每月仍行。過多不止。」明確指出了子芩丸的適應症,即更年期月經量過多。
- 《証治準繩‧女科》中薛己提到「肝經風熱者,送子芩丸」,「妊娠卒然下血...若因血熱,用一味子芩丸」,「子芩丸,治肝經有熱,妄行下血」,「防風子芩丸,治肝經有風熱,致血崩、便血、屎血」。這些記載進一步說明子芩丸主要用於治療肝經血熱導致的出血症狀。
- 《女科經綸》、《女科撮要》、《資生集》等醫書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都強調子芩丸用於治療肝經風熱或血熱導致的出血症狀,包括崩漏、吐血等。
- 《盤珠集胎產症治》記載「子芩丸」的組成及用法,並提到「若脾胃虛者勿服」,提示了本方有禁忌人群,即脾胃虛弱者不宜使用。
- 《孫氏醫案》、《續名醫類案》、《孫文垣醫案》中記載了孫一奎使用防風子芩丸治療胎漏的醫案,並強調了「血海甚熱,亦肝風所致」的病機認識,以及「血滑已久,如水行舊路,若不澀之,必不能止」的治療思路。
- 《古今醫鑒》中記載的「子芩丸」組成中包含「當歸」和「香附」,與單用黃芩的「一味子芩丸」有所不同,更偏向於調經止血的作用。
- 《張氏醫通》提到「一味子芩丸」主治「風熱入肝經,崩下發熱,手心灼熱者」,並明確指出其組成是「條黃芩(酒炒)」,用法是「為末。酒丸梧子大。空腹。烏梅湯下三錢」。
- 《校註婦人良方》中薛己提到「加味逍遙散送子芩丸」,提示子芩丸可以與其他方劑合用,以增強療效。
- 《竹林女科證治》提到「子芩丸」可以用於治療「五旬以後,而月經復行,或漏下不止,腰腹疼痛者」,並與「益陰煎」、「茱萸湯」、「歸脾湯」、「逍遙散」等方劑進行了鑑別。
- 《竹林女科證治》又提到「防風子芩丸」用於治療「肝經風熱」所致的妊娠出血,並與「加味柴胡湯」、「柴胡四物湯」、「加味逍遙散」、「安神丸」等方劑進行了鑑別。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子芩丸的主要功效是清熱涼血,調經止血。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 清熱燥濕:黃芩苦寒,能夠清熱燥濕,特別是針對肝經和陽明經的濕熱。
- 涼血止血:黃芩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以治療血熱妄行導致的出血症狀,如崩漏、月經過多等。
- 調經:黃芩能夠清肝熱,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與月經的調節密切相關。肝熱得清,則氣機調暢,月經自調。
- 配伍當歸:某些版本的子芩丸中加入了當歸,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的作用,與黃芩配伍,可以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黃芩清熱涼血治標,當歸補血調經治本。
- 祛風止血:防風子芩丸中加入了防風,防風具有祛風解表的作用,可以治療風邪入侵導致的出血症狀。
因此,子芩丸適用於治療肝經血熱或風熱導致的崩漏、月經過多、經期延長等症狀,特別是對於更年期婦女的月經過多,以及妊娠期因血熱導致的出血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但對於脾胃虛弱者,則需慎用。
傳統服藥法
條芩4兩(醋浸,紙裹,煨7次),當歸2兩(酒洗)。
加香附(醋制)2兩尤妙。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70丸,空心霹靂酒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子芩丸,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五。 組成:條黃芩(酒炒)。 主治:風熱入犯肝經,崩漏下血,色稠紫者。
子芩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一。 組成:條芩4兩(醋浸,紙裹,煨7次),當歸2兩(酒洗)。 主治:崩漏。婦人49歲以後,天癸當住,每月卻行,或過多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