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味黃芩湯

四味黃芩湯

SI WEI HUANG QI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61)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4%
肝經 17%
脾經 15%
膽經 8%
大腸經 8%
肺經 8%
胃經 8%
腎經 6%
心經
肝經
脾經
膽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四味黃芩湯以黃芩為君藥,乃因其苦寒性涼,擅長清熱瀉火、燥濕止痢。方中以黃芩為主,旨在清熱解毒,針對濕熱蘊結、腸胃不和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

黃芩苦寒入肺、膽、大腸經,既能清熱解毒,又能燥濕止痢,與其他藥物相配合,發揮更佳療效,故為四味黃芩湯的君藥。

四味黃芩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緩解黃芩之燥性:黃芩性寒涼,善於清熱瀉火,但容易傷陰耗血。當歸性溫,味甘,能補血活血,與黃芩配伍,可緩解黃芩的燥性,避免其過度耗傷陰血。

二、補益氣血:四味黃芩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病程中往往耗損氣血。當歸能補血活血,益氣養血,有助於改善患者的體質,促進瘡瘍的癒合。

在中藥方劑「四味黃芩湯」中,黑豆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補腎益氣、清熱利濕的功效。黑豆性平味甘,能夠補腎益氣、清熱利濕,適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水腫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黑豆能夠增強方劑的補腎益氣作用,對改善腎虛和水腫非常有益。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味黃芩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四味黃芩湯》記載主治「腸黃,心中悶絕,腸內疼痛,狀如刀刺」。古代所稱「腸黃」多指濕熱蘊結於腸道所致之急性病症,常見劇烈腹痛、煩悶欲絕,甚則神識受擾,病機偏向濕熱毒邪壅滯氣血、腐蝕腸絡,發為刺痛。此方以清熱燥濕、調血止痛為核心,適用於濕熱夾瘀證候。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1. 黃芩(一兩,去黑心)

    • 為方中君藥,性味苦寒,主入肺、膽、大腸經,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本草綱目》載其「療諸熱,利小腸」,尤其善清中上二焦濕熱。此處重用黃芩,旨在直折腸道濕熱毒邪,緩解熱毒壅盛所致之「心中悶絕」「刀刺樣痛」。
  2. 當歸(一兩)

    • 甘辛溫潤,歸肝、心、脾經,功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血行則痛止」,當歸與黃芩相配,既可制約黃芩苦寒傷血之弊,又能活血通絡,改善腸道氣血壅滯引發的刺痛。
  3. 黑豆(半合)

    • 甘平,入脾、腎經,能利水消腫、解毒。《食療本草》稱其「主下熱氣,除煩滿」。此處用之,既可輔助黃芩清熱利濕,又可顧護脾胃,防止苦寒傷正,兼具解毒緩痛之效。
  4. 茅根(半兩)

    • 甘寒,歸肺、胃、膀胱經,清熱利尿、涼血止血。《本經逢原》言其「能除瘀血,利小便」。配合黃芩增強清泄腸道濕熱之力,並通過利尿使邪從小便出,緩解濕熱下注之證。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清熱解毒、活血利濕」為立法:

  • 清熱燥濕:黃芩為君,茅根為佐,兩藥性寒,直清腸道濕熱,解除毒邪鬱滯。
  • 調血通絡:當歸活血養血,與黃芩寒溫并用,調和氣血,針對「刀刺樣痛」之血瘀病機。
  • 利濕解毒:黑豆、茅根利水滲濕,使濕熱邪氣從小便分消,減輕腸道壓力。

全方結構簡潔,標本兼顧,既祛濕熱毒邪以治標,又調和氣血以緩痛,符合「通則不痛」之治則。

傳統服藥法


黃芩1兩(去黑心),當歸1兩,黑豆半合,茅很半兩。
上各銼細,分作3服。每服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食前溫服,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四味黃芩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肝腎功能損害。因此,在服用四味黃芩湯之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四味黃芩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一。 組成:黃芩1兩(去黑心),當歸1兩,黑豆半合,茅很半兩。 主治:腸黃,心中悶絕,腸內疼痛,狀如刀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