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氣和血卻風湯

HANG QI HE XUE QUE FE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心經 12%
脾經 12%
膽經 12%
肺經 12%
胃經 12%
膀胱經 6%
大腸經 6%
肝經
心經
脾經
膽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行氣和血卻風湯」

中藥當歸

性味甘、辛,微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此外,當歸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補血生肌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同時,當歸亦有止咳平喘之效,其所含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鎮咳、祛痰、平喘的作用,可抑制氣管平滑肌收縮,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黃芩

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荊芥

性微溫、味辛,歸肺、肝經。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風寒、風濕痛、關節炎、皮膚瘙癢、外傷出血、瘀血、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茵陳蒿

性味苦辛,微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傳統功效。它可治療濕溫、濕疹、濕瘡等疾患;退熱、退黃、縮肝等症狀;治療下焦濕熱瘙癢、足脛跗腫和濕瘡流水;具有止癢的作用。茵陳蒿性味苦辛,微寒,入肝膽經,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治療水濕、水腫等相關症狀。常被用作平肝息風的輔助藥物,用於治療肝氣不舒、風邪內擾所導致的頭痛、頭暈、失眠等症。

主治功效

痢疾過後引起的風濕病,遍身疼痛,手腳抽筋、拘攣,不能起牀走動。

總結

中藥方劑「行氣和血卻風湯」主要由中藥當歸、黃芩、荊芥、茵陳蒿組成。它們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功效。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痢疾過後引起的風濕病,遍身疼痛,手腳抽筋、拘攣,不能起牀走動。

傳統服藥法


二防、芩、薄、陳、歸、枳、檳、膝、茵陳、瓜、荊芥、羌。
加生薑,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黃芩、當歸、茵陳蒿、荊芥組成。黃芩苦寒,清熱燥濕;當歸甘溫,補血活血;茵陳蒿苦寒,清熱利濕;荊芥辛溫,發散風寒。四藥合用,共奏行氣活血,祛風止痛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行氣和血卻風湯, 出處:《證治寶鑑》卷八。 組成:二防、芩、薄、陳、歸、枳、檳、膝、茵陳、瓜、荊芥、羌。 主治:痢後風,遍身疼痛,手足拘攣,不能舉動下床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