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連歸丸方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連歸丸主治血虛、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而當歸的補血活血功效正好能針對這些病症,改善血運,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治療目的。
- 引藥入血:當歸性溫,能引藥入血,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藥效。連歸丸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芍等,也需要進入血液才能發揮作用,而當歸的引藥入血功效,能更好地發揮藥物的療效,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連歸丸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瀉火涼血: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涼血之效,可抑制因血熱妄行而導致的各種症狀,如鼻衄、牙齦出血等。連歸丸中含有當歸、川芎等溫熱藥物,黃連的加入可起到平衡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熱的作用。
- 抑制血熱,促進血行: 黃連可抑制血熱,降低血瘀的程度,有助於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藥物的發揮作用。同時,黃連可清熱解毒,避免血瘀過程中出現感染等問題,達到促進血行、改善血液循環的目的。
連歸丸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營衛,袪風止痛: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膀胱、肺經,具有祛風解表、止痛的功效。連歸丸主要治療血虛證,常伴有氣虛、表虛症狀,如頭暈目眩、四肢乏力、風寒襲表等。防風加入方劑,可以溫經散寒,調和營衛,並與當歸、川芎等藥物協同作用,有效緩解血虛引起的頭風、肢體疼痛等症狀。
- 疏散風邪,防止復發: 連歸丸以補血為主,但亦需兼顧防風寒。防風具有疏散風邪之效,可防止治療過程中風寒入侵,導致病情反覆。因此,防風的加入,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防止復發。
連歸丸中加入枳殼,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行氣消積,緩和瘀滯:枳殼味苦性寒,善於行氣消積,理氣寬中,可有效緩解血瘀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連歸丸中以當歸、川芎、赤芍等活血化瘀之藥爲主,加入枳殼可使活血化瘀效果更佳,並能防止活血藥性過於強勁,避免損傷脾胃。
- 配合當歸,促進氣血流通:當歸具有補血活血之效,枳殼則能行氣理氣,兩者相輔相成,可促進氣血流通,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效果。
總體而言,枳殼在連歸丸中起到行氣消積、緩和瘀滯、促進氣血流通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連歸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連歸丸主治「痔漏及脫肛便血」,其適用於因濕熱下注、氣血失調所致的肛門疾患。痔漏多因腸風濕熱壅滯,血絡受損而潰爛成漏;脫肛便血則與中氣下陷或血熱迫血妄行有關。此方通過清熱燥濕、活血止血、升舉氣機,以改善肛門腫痛、出血及臟器下垂等症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酒黃連(4兩)
- 黃連苦寒,酒製後兼能上行,增強清熱燥濕之力,尤善治下焦濕熱。
- 主攻濕熱毒邪,除腸道積滯,以止痔瘡腫痛出血。
全當歸(4兩)
- 當歸甘溫,養血活血,潤腸通便,助黃連清熱而不傷陰血。
- 其「調血」特性可改善痔瘡瘀血及便血,促進局部血行。
防風(2兩)
- 辛溫升散,能「昇陽舉陷」,助緩解脫肛;兼祛風勝濕,協黃連化解濕熱鬱滯。
- 古代認為防風可治「腸風下血」,即風邪入腸絡導致的便血。
枳殼(2兩)
- 苦辛微寒,寬腸下氣,消積導滯,調暢中焦氣機。
- 與防風配伍,一升一降,既防黃連過降致脫肛加劇,又助當歸緩解腸道壅滯。
三、全方配伍特點
此方以「清熱活血」為核心,兼顧氣機升降:
- 清熱燥濕:黃連為主,直折痔瘡濕熱之根。
- 養血調血:當歸制約黃連苦寒,避免血燥。
- 昇陽通滯:防風舉陷,枳殼導滯,恢復氣機平衡。
- 酒糊為丸:借酒行藥力,加強活血散瘀之效。
四、適用病機推論
連歸丸針對「濕熱瘀阻、氣血失和」之證,尤適合:
- 痔瘡腫痛出血(濕熱灼絡)。
- 脫肛輕症(氣機下陷兼濕熱未清)。
- 便血色鮮(熱迫血行,當歸與黃連寒溫並調)。
總結
此方結構簡練,標本兼治,通過清熱、調血、昇陽三法並行,達到止血消痔、緩解脫肛之效。其配伍體現「攻邪不傷正,行氣不耗血」的中醫思維。
傳統服藥法
全當歸4兩,酒黃連4兩,防風2兩,枳殼2兩。
上為末,用前浸黃連酒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60-70丸,米飲送下。
忌羊、魚、雞、鵝、煎炒熱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連歸丸具有收斂止血、固腸止脫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以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脫肛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連歸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全當歸4兩,酒黃連4兩,防風2兩,枳殼2兩。 主治:痔漏及脫肛便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