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羚羊角豉湯
LING YANG JIAO C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台》卷二十三引《古今錄驗》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3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羚羊角豉湯中的淡豆豉,主要起着清熱解毒和疏散風邪的作用。
淡豆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利濕止瀉的功效。羚羊角具有清熱解毒、鎮驚熄風、涼血止血的功效。兩者搭配,可以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同時疏散風邪,使邪氣得以宣泄,從而達到治療感冒發熱、頭痛、口渴、舌苔厚膩等症狀的效果。
羚羊角豉湯為一方經典的中藥方劑,在其組成中確含有犀角這一成分。犀角在傳統中醫學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的功效,常應用於治療高熱煩渴、斑疹吐衄等症狀。然而,由於犀牛已被列為瀕危物種,犀角的使用已受到國際法規制約,現代中醫臨床多會尋找替代品,如用水牛角來取代犀角,以符合保育精神並達到相似的治療效果。
在羚羊角豉湯中,犀角與羚羊角兩者皆為方中主藥,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涼血定驚之效。此外,配合豆豉及其他輔佐藥材,能夠增強整體方劑的治療作用。本方適用於治療因熱毒內盛所導致的各種急症,如高燒不退、神昏谵語等症狀。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時代發展及對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的提升,中醫界已逐步調整用藥習慣,轉而採用可持續發展的方式來保障藥材來源,確保治療效果的同時也兼顧生態平衡。
羚羊角豉湯中使用羚羊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豁痰開竅: 羚羊角性寒,味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豁痰開竅、鎮驚止痙之效。對於熱邪入絡、神昏譫語、驚癇抽搐等症狀,可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 配合豆豉: 豆豉味甘、辛,性平,入脾、胃經,具有解表散寒、利濕消腫、解毒止痛之效。與羚羊角搭配使用,可增強清熱解毒、豁痰開竅的作用,並起到協調藥性、提高療效的作用。
綜上所述,羚羊角豉湯中使用羚羊角,是基於其清熱解毒、豁痰開竅的功效,並與豆豉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熱毒壅盛、神昏譫語、驚癇抽搐等症狀的效果。
羚羊角豉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為了緩解熱邪傷陰,兼顧血虛。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的功效。在羚羊角豉湯中,羚羊角清熱解毒,生石膏清熱瀉火,豆豉清熱解表,而白芍則可以滋陰養血,緩解熱邪傷陰所致的口乾舌燥、脈細無力等症狀。同時,白芍還可以緩解因熱邪入血而引起的頭痛、煩躁、心悸等症狀,起到協調各藥物的作用。
總體而言,白芍在羚羊角豉湯中的加入,能夠平衡清熱解毒與養陰血虛,達到更好的療效。
羚羊角豉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其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功效。
羚羊角豉湯主治麻疹初起,症見發熱、頭痛、惡寒、鼻塞、咳嗽、咽痛等,屬於風熱犯肺、邪熱壅盛之症。
升麻性微寒,味苦,歸肺、胃經,具有疏散風熱、升陽舉陷、透疹止癢之效。其疏散風熱的作用,可與羚羊角、柴胡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清解表邪,促進疹出;其升陽舉陷的作用,可提振機體正氣,防止病情深入;其透疹止癢的作用,可促進疹子順利發散,減輕瘙癢症狀。
因此,升麻的加入,不僅有助於宣散風熱,促進疹出,更能扶正祛邪,防止病情加重,是羚羊角豉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物。
羚羊角豉湯中加入杏仁,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止咳: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降氣止喘之功效。該方治療外感風寒、咳嗽痰多,而杏仁可協助羚羊角、豆豉等藥物疏散風寒,宣暢肺氣,化解痰液,達到止咳平喘之效。
- 潤肺化痰: 杏仁還能潤肺化痰,對於風寒所致的肺燥咳嗽,也能起到緩解作用。與羚羊角、豆豉等藥物協同,能夠更好地改善肺氣閉塞、痰液壅滯的症狀。
羚羊角豉湯方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肝、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方中羚羊角清熱解毒,柴胡疏肝解鬱,而梔子則進一步增強清熱瀉火之功,並能涼血解毒,以消解熱毒,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目的。
- 降逆止嘔,和胃止痛: 梔子具有降逆止嘔,和胃止痛之效。方中豉汁解表利濕,而梔子則能降逆止嘔,和胃止痛,以緩解因熱毒上攻所致的嘔吐、腹痛等症狀,達到清熱解毒、和胃止痛之目的。
羚羊角豉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為了調和藥性,起到以下作用:
- 緩解藥性: 羚羊角性寒,黃豆性平,甘草性甘平,加入甘草可以緩解羚羊角的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負擔。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甘緩解毒的功效,可以更好地協調羚羊角和黃豆的功效,使藥效發揮更為充分。
總之,甘草在羚羊角豉湯中起到了重要的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使其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羚羊角豉湯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喉痛腫結,毒氣衝心胸」,乃熱毒壅盛於上焦所致。熱毒熾盛,上攻咽喉,則見喉腫劇痛;毒邪內迫,擾及心胸,可伴見煩悶、氣促等症。方名以「羚羊角」為首,提示其重點在清熱解毒、涼血熄風,針對熱毒化火、內陷心營之危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清熱涼血解毒
- 羚羊角、犀角:為君藥,性寒涼,直折心肝火毒,涼血消腫。二藥合用,善治熱毒熾盛、擾動心神之證。
- 梔子、升麻:梔子清泄三焦火毒,導熱下行;升麻既解咽喉熱毒,又透發鬱火,助犀角、羚羊角外散內清。
透邪解鬱
- 豉(淡豆豉):宣散胸膈鬱熱,開達氣機,與梔子相配(暗合「梔子豉湯」之意),疏解熱毒鬱結。
活血緩急
- 芍藥:養陰和血,緩解喉腫痛之急,防熱毒傷陰。
- 杏仁:宣肺利氣,通降上焦壅滯,助豉開泄邪熱。
調和藥性
- 炙甘草:緩和諸藥峻烈之性,兼清熱解毒,調和脾胃。
整體配伍思路:
本方以「清解為重,透散為輔」,針對熱毒熾盛、上攻咽喉兼及心胸之急症。羚羊角、犀角直清心肝火毒;豉、梔子、升麻透發鬱熱;芍藥、杏仁調和氣血;甘草護中。諸藥協力,使熱毒得清,鬱結得散,咽喉腫痛自解,心胸毒氣亦平。
傳統服藥法
豉1升半,犀角屑1兩,羚羊角屑1兩,芍藥3兩,升麻4兩,杏仁1兩(去皮尖),梔子7枚,甘草(炙)1兩。
上切。
以水7升,煮取1升半,去滓,分3次服。
忌海藻、菘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羚羊角豉湯是一首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喉痛腫結、毒氣衝心胸等症狀。但是,由於方中含有羚羊角、犀角等具有較強刺激性的中藥,因此,在使用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 本方有較強的刺激性,不宜長期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如有不適,應及時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羚羊角豉湯, 出處:《外台》卷二十三引《古今錄驗》。 組成:豉1升半,犀角屑1兩,羚羊角屑1兩,芍藥3兩,升麻4兩,杏仁1兩(去皮尖),梔子7枚,甘草(炙)1兩。 主治:喉痛腫結,毒氣衝心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