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丸

麝香丸

SHE XI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三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中性 (0.9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脾經 28%
心經 19%
腎經 14%
膀胱經 8%
肝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麝香丸中包含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止痙:烏頭性溫,入心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痙之效。麝香丸常用於治療寒邪凝滯、氣血瘀滯所致的疼痛、痙攣等症狀,而烏頭的溫熱之性,可助麝香散寒通絡,溫經止痛,增強藥效。
  2.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烏頭與麝香均具有開竅醒神、通經活絡之功。兩者相配,可發揮協同作用,相互促進,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麝香丸中包含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絡止痛: 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通絡止痛之效。其可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對於風濕痺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麝香丸本身也以通絡止痛為主要功效,因此加入全蠍可增強其藥效。
  2. 消腫定痛: 全蠍亦可消腫定痛,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具有輔助治療作用。麝香丸中也常配伍其他消腫止痛藥材,如乳香、沒藥等,與全蠍共同作用,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麝香丸方劑中加入黑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益精:黑豆性平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烏髮美容的功效。與麝香的溫通開竅、活血化瘀之性相輔相成,有助於增強腎氣,改善氣血循環,從根本上調理病症。
  2. 調和藥性:麝香性溫燥,容易耗傷陰液。黑豆性平味甘,可中和麝香的燥性,避免過度溫燥,使藥性更平和,更適合長期服用。

麝香丸方劑中包含地龍,主要原因有二:

一、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地龍性寒,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麝香丸主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而地龍可助麝香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二、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地龍亦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麝香丸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地龍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作用,共同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總而言之,地龍在麝香丸方劑中發揮著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的目的。

麝香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項藥理特性:

  1. 開竅醒神: 麝香氣味辛香濃烈,性溫通開,能快速穿透血腦屏障,直達腦部,具有醒神開竅、豁痰開竅之效。對於神志昏迷、痰迷心竅、中風昏厥等症狀,能起到迅速改善的效果。
  2. 活血止痛: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風濕痹痛等症狀,能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緩解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麝香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白虎歷節諸風」,即今之類似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等病症,其特徵為:

  1. 疼痛遊走無定:痛處不固定,屬「風邪」特性,風性善行而數變。
  2. 狀如蟲齧,晝靜夜劇:疼痛劇烈如蟲咬,夜間加重,反映陰寒凝滯、氣血不通。
  3. 手足不測疼痛:突發性關節或肌肉疼痛,可能與痰瘀阻絡或寒濕痹阻有關。

此方以「外治」為主,將藥丸咬於患處(如牙痛、關節痛),透過局部用藥以祛風散寒、活血通絡。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麝香(半錢)

    • 性味辛溫,走竄之力極強,能開竅醒神、活血散結、止痛。
    • 在此方中為君藥,主導通絡止痛,穿透力強,助藥效直達病所。
  • 胡椒(1分)

    • 辛熱,溫中散寒,下氣止痛。
    • 輔助麝香增強溫通之力,散寒濕以緩解冷痛。
  • 甘松香(1分)

    • 辛甘溫,具理氣止痛、開鬱醒脾之效。
    • 助麝香行氣解鬱,緩解氣滯血瘀之痛,並能芳香辟穢。
  • 雄黃(半分)

    • 辛溫有毒,燥濕祛痰、殺蟲解毒。
    • 針對「蟲齧」樣疼痛,可能古人認為與「風毒」或「濕蟲」有關,雄黃可攻毒止癢。

2. 組合作用機制

  • 辛溫通絡為主:全方性偏辛溫,針對寒濕痹阻或風寒侵襲所致的疼痛。麝香、胡椒、甘松香協同溫通經絡,散寒行氣;雄黃加強祛濕攻毒之效。
  • 外用直達病所:以蜜為丸,緩釋藥性,新綿包裹咬於患處,使藥力集中作用於局部,適合突發性、遊走性疼痛。

3.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設計符合中醫「不通則痛」及「寒者熱之」原則:

  • 祛風散寒:胡椒、甘松香散寒濕,麝香透達風邪。
  • 活血通絡:麝香活血散結,改善氣血瘀滯。
  • 解毒止痛:雄黃燥濕攻毒,對「蟲齧」樣痛可能暗示其具消炎鎮痛作用。

三、總評

《麝香丸》為外治急症止痛方,針對風寒濕痹、氣血阻滯之劇痛,尤其適合痛處明確者。其配伍以辛香溫通為核心,集中藥力於局部,體現古代「以毒攻毒」「香竄透邪」的治痛思路。現代若應用,需結合辨證,此方對寒性疼痛較宜,熱證或虛證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麝香半錢(細研),胡椒1分,甘松香1分,雄黃半分(細研)。
上為末,都研令勻,以生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以新綿裹1丸,安在患處咬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哺乳期婦女慎用。
  2.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3. 本方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四肢感到疼痛動脈粥樣硬化心絞痛前列腺炎胰臟炎瘧疾小兒驚巒胃及十二指腸炎慢性肝硬化容易焦慮恐懼腦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病毒性腦膜炎

相同名稱方劑


麝香丸, 出處:《經驗良方》。 組成:麝香、龍腦各等分。 主治:神經熱,腐敗熱,精神疲睏,痙攣搐掣,昏睡不省人事者。

麝香丸, 出處:《博濟》卷四。 組成:麝香1兩,青黛1兩,雷丸1兩,鶴虱1兩,貫眾1兩,黃連1兩,扁豆14個(油煎去皮)。 主治:化食壓驚。主治:小兒疳熱。

麝香丸, 出處:《本事》卷三。 組成:川烏(大八角者)3個(生),全蠍21個(生),黑豆21粒,地龍半兩(生),麝香半字。 主治:白虎歷節諸風。疼痛遊走無定,狀如蟲齧,晝靜夜劇,及一切手足不測疼痛。

麝香丸, 出處:《雞峰》卷二十三。 組成:沒石子1分,史君子1分,川楝子1分,白蕪荑仁1分,肉豆蔻仁(一方用木香)1分,縮砂仁1分,白朮1分,母丁香半錢,蘆薈半錢,麝香1字。 主治:胃燥,肌體黃瘦,腹脅脹大。

麝香丸, 出處:《觀聚方要補》卷三。 組成: 麝香丸(《觀聚方要補》卷三。)出處:《觀聚方要補》卷三。組成:麝香4分,龍腦4分,肉桂2錢,丁香2錢,甘草1分,阿仙藥4錢。主治:散氣鬱,化痰結,解酒毒。 。 主治:散氣鬱,化痰結,解酒毒。

麝香丸, 出處:《傳家秘寶》卷下。 組成:麝香少許(研),胡黃連、牛黃(研)、朱砂(研)、青黛(研)、夜明沙(炒)、瓜蒂、蟾酥(乾者湯浸去赤汁)、熊膽各等分。 主治:小兒驚疳。身體如火,毛發焦黃,兩眼有淚,滿口生瘡,腳手細瘦,腹肋鼓脹,睡好合面,飲水不休,此是心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