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豆方

黑豆方

HEI DOU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3.2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9%
脾經 29%
腎經 29%
肝經 12%
心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黑豆方」中包含黑豆,是基於黑豆的藥性及功效。

黑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補腎益氣、活血利水、烏髮等功效。其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能滋補腎精,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髮早白、水腫等症狀。

此外,黑豆還具備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治療瘀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病症。

因此,黑豆是「黑豆方」中重要的藥材,能有效改善腎虛、血瘀等問題,達到治病強身的功效。

黑豆方是一種傳統中醫處方,其組成成分中包含了烏頭。烏頭,在中醫藥材裡被視為一味強效的草藥,性味辛、熱,有毒,主要功能為袪風散寒、止痛。由於烏頭含有烏頭鹼等生物鹼成分,能夠對神經系統產生作用,因此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各種疼痛症狀,如關節疼痛、風濕痹痛等。

黑豆本身性質平和,具有補腎益氣、滋陰養血的功效。將烏頭與黑豆結合使用,一方面可以利用黑豆的滋補特性來緩解烏頭的毒性,另一方面則是希望通過烏頭強烈的藥性來增強整體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目的。這種配伍方式體現了中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以及藥物之間相互制約、增強療效的思想。然而,因為烏頭具有較高的毒性,所以在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以免發生不良反應或中毒情況。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黑豆方]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大風癩,惡瘡至甚者:此方主要針對嚴重的皮膚病變與瘡瘍。根據古代醫籍記載,「大風癩」主要指麻風及類似嚴重皮膚疾患,表現為皮膚潰爛、麻木不仁等症狀;而「惡瘡」則泛指各種難治性、毒性較強的瘡瘍腫毒。此方劑針對的是這些疾病中病情特別嚴重的情況。

組成與邏輯分析

主要組成解析:

  1. 小粒黑豆(1升)

    • 黑豆在中醫理論中具有活血利水、祛風解毒的功效
    • 能治水腫脹滿、風毒腳氣、癰腫瘡毒等症
    • 作為方劑載體,可吸收並緩釋烏頭有效成分
  2. 天雄烏頭(2升汁液)

    • 烏頭類藥物為強效祛風散寒、除濕止痛藥
    • 對頑固性皮膚病和膿瘍有強效治療作用
    • 其生品毒性大,但通過反覆曝曬可緩和毒性

製備方法分析:

  • 七次浸漬曝曬:形成漸進式提取工藝,使黑豆充分吸收烏頭有效成分同時降低毒性
  • 小劑量漸進式服用法:反映對此方毒性的認識及控制使用策略

治療原理推導:

  1. 祛風除濕:烏頭強力祛風除濕作用針對「大風癩」的病因
  2. 解毒消瘡:黑豆與烏頭協同發揮解毒作用,治療惡瘡
  3. 藥物載體作用:黑豆作為緩釋載體,降低烏頭直接中毒風險
  4. 漸進療法:小量開始漸增的服用方式符合「漸消緩攻」的治則

此方體現了「以毒攻毒」的治療思路,針對嚴重頑固性皮膚病症,通過特殊的製備與服用方法,在發揮藥效同時控制毒性。

傳統服藥法


小粒黑豆1升,天雄烏頭(四月採,淨去土,勿洗,搗絞取汁)2升。
漬豆一宿,早晨濾出,曬乾,如此七次止。
每服取豆2-3粒,以溫酒送下,漸加至6粒,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黑豆方,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小粒黑豆1升,天雄烏頭(四月採,淨去土,勿洗,搗絞取汁)2升。 主治:大風癩,惡瘡至甚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