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葵石散方中加入滑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滑石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葵石散主治熱淋、石淋,滑石能有效清解膀胱濕熱,促進尿路通暢,緩解疼痛。
- 利水消腫:滑石亦能利水消腫,對於因濕熱阻滯而引起的尿路腫脹,滑石能促進水分代謝,消散腫脹,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葵石散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木通,主要是因為木通具有通利尿道、消腫解毒的功效。木通能有效促進尿液的排出,對於因腫脹或堆積的毒素導致的水腫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此外,木通也能通行經絡,對於治療某些因氣滯而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的幫助。
在傳統中醫理論中,木通被視為清熱利濕的藥物,與葵石散的功效相輔相成。葵石散主要用於治療與濕熱相關的疾病,以達到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效果。因此,木通在方劑中不僅是個重要的利尿成分,也能加強葵石散整體的療效,提升患者的康復速度。
總之,木通的加入使得葵石散在臨牀應用中更為全面,能同時針對多種症狀進行調理,體現了中醫方劑的整體性與協調性。
葵石散中包含牽牛子,乃因其具有瀉下通便、消腫解毒之效。
牽牛子味苦,性寒,入脾、大腸經,能瀉下通便,對於濕熱蘊結、腸胃積滯、水腫腹脹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葵石散主治濕熱下注、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等病症,牽牛子作為方中重要的瀉下藥物,能促進腸胃蠕動,利水消腫,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葵石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葵石散主治「小便不通悶亂」,乃針對下焦濕熱壅滯、膀胱氣化不利所致之癃閉證候。其臨床表現以小便短澀難出、小腹脹滿煩悶為特徵,甚者可伴隨坐臥不安、疼痛等症。此方旨在清利濕熱、通竅利尿,以疏達水道,恢復膀胱氣化功能。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物組成與配伍
- 葵根(冬葵根):
性味甘寒,善通利下焦,《本草綱目》載其「利竅滑胎,通淋利小便」。此方取其滑利之性,直達膀胱,開泄水竅,為君藥。 - 滑石:
甘淡寒,歸膀胱經,具清熱滲濕、利尿通淋之效。《神農本草經》謂其「主癃閉,利小便」。其質滑利尿,助葵根疏通水道,為臣藥。 - 木通:
苦寒,清心火而下行,導熱從小便出,《藥性論》言其「主治五淋,利諸經濕熱」。此處用之引濕熱外泄,增強通淋之力,為佐藥。 - 牽牛子(炒):
苦寒有毒,瀉水通便,《本草正》指出「利大小便,逐痰消飲」。此方取炒制緩其峻性,兼能逐水消脹,助三藥開閉泄濁,為佐使之用。 - 燈心、蔥白:
二者為引經佐使之品。燈心清心降火,蔥白宣通陽氣,《本草備要》稱蔥白「宣上下,通陽氣」,二藥煎湯送服,可增強氣化利尿之效。
2. 組方邏輯與治療機理
此方以「清熱利濕、通竅逐水」為核心,針對濕熱膠結下焦、膀胱氣化受阻之病機:
- 清利結合:滑石、木通清熱滲濕,葵根滑利竅道,三者協同化解濕熱之邪。
- 逐水助通:牽牛子炒用減毒存效,適度逐水以開閉塞,緩解小腹悶脹之急。
- 氣化並調:蔥白通陽宣氣,燈心導熱下行,佐助主藥恢復膀胱氣化功能,體現「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理。
3. 辨證與方效對應
此方適用於「濕熱癃閉」實證,非虛寒或津虧所致之小便不利。其配伍層次分明:先以滑利之品開竅,繼用苦寒滲濕泄熱,佐以逐水藥攻堅,終以輕清之品引藥達所,共奏「開鬼門,潔淨府」之效。
傳統服藥法
葵根1握(銼),滑石1兩,木通1兩,牽牛子半兩(炒)。上為粗散。
每服1錢,水1大盞,入燈心、蔥白各少許,煎至6分,去滓放溫,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葵石散性寒,味甘,體質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葵石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六。 組成:葵根1握(銼),滑石1兩,木通1兩,牽牛子半兩(炒)。 主治:小便不通悶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