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雀糞丸方劑中包含牛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牛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的功效。雀糞丸主治小兒驚風、發熱抽搐等症,牛黃可有效清熱瀉火,解毒鎮驚,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止驚退熱的效果。
- 開竅醒神: 牛黃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能通利心竅,改善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雀糞丸中加入牛黃,可輔助其他藥物,促進小兒神志恢復,達到止驚安神之效。
雀糞丸中加入赤芍,主要原因有二:
- 涼血止血: 赤芍性寒,具有涼血止血之效。雀糞丸以清熱解毒為主,赤芍的加入可加強其清熱涼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
- 活血化瘀: 赤芍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有助於消散因熱毒瘀阻所引起的疼痛腫脹。
綜上所述,赤芍在雀糞丸中可發揮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及疼痛腫脹。
雀糞丸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雀糞丸主要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各種病症,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瘀滯症狀。
- 疏通經絡: 川芎還具有疏通經絡、消腫止痛的功效。雀糞丸方中常伴有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川芎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疏通經絡、消腫止痛的作用,提升治療效果。
雀糞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雀糞丸常用於治療血虛、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等症,而當歸的補血活血功效正好可以改善這些症狀。
- 潤燥通便: 當歸能潤腸通便,可以緩解因血虛燥結所致的便祕,而雀糞丸中也常加入其他潤腸通便的藥物,如火麻仁等,共同發揮潤腸通便之效,達到治療便祕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雀糞丸】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見於古代醫籍,主治「小兒胎寒,躽啼」。
- 胎寒:指嬰兒先天寒氣偏盛,表現為面色青白、四肢不溫、易驚啼、腹冷痛或吐瀉等寒象。
- 躽啼:指嬰兒時常屈體啼哭,多因寒凝氣滯、腹中不適所致,與現代「腸絞痛」或「寒客腸胃」的症狀相似。
此方劑針對嬰兒體質微弱、陽氣不足的特點,以溫裡散寒、調和氣血為主要方向。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雀糞(白丁香)
- 性味:辛溫,微毒。
- 傳統功效:古籍記載其能「消積除脹,通陽散結」,常用於治療寒積腹痛、癥瘕痞塊。
- 推論作用:辛溫之性可溫散內寒,通暢氣機,緩解因寒凝所致的腹脹、啼哭;其「微毒」特性或能激發陽氣,但用量極輕(一兩分製多丸),適合嬰兒體質。
當歸(銼,微炒)
- 性味:甘辛溫,歸肝、心、脾經。
- 傳統功效: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炒後溫性增強,兼能緩和潤性,更適合寒證。
- 推論作用:
- 養血潤燥,防雀糞辛燥傷陰;
- 活血行氣,助雀糞散寒通滯,改善寒凝血滯的腹痛;
- 甘味調和,兼顧嬰兒脾胃。
三、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溫通為主,佐以養血:雀糞為君藥,直散陰寒;當歸為佐藥,輔助通滯並制約燥性。
- 煉蜜為丸:蜂蜜甘緩和中,既能矯味,又緩解藥物峻性,保護嬰兒嬌嫩脾胃。
- 服用方法:乳汁送服,既助藥力吸收,又利用母乳的營養與溫度,增強溫養之效。
此方體現古代「輕劑緩治」的原則,針對嬰兒「臟腑嬌嫩」的特點,以溫散、調和為核心,緩解寒氣內侵所致的痛啼。
傳統服藥法
雀糞1兩,當歸半兩(銼,微炒)。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50日兒每服1丸,以乳汁送下,1日3-4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雀糞丸性溫,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及月經量多者慎用。
- 雀糞丸含有牛黃,有毒,不宜過量服用。
- 雀糞丸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雀糞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二。 組成:雀糞1兩,當歸半兩(銼,微炒)。 主治:小兒卒客忤,躽啼,腹堅滿。
雀糞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二。 組成:雄雀糞1分,牛黃半兩(細研),赤芍藥半兩,川芎半兩,當歸1兩(銼,微炒)。 主治:止痛溫中。主治:小兒胎寒,躽啼。
雀糞丸, 出處:《幼幼新書》(古籍本)卷十四引《嬰孺方》。 組成:雀屎1分,牛黃1分,川芎2分,芍藥2分,乾薑2分,甘草(炙)2分,麝香3分,小麥面3分,大黃3分,當歸3分,人參3分。 主治:小兒病後,腹中不調,飲食不節,腹滿溫壯,及中客忤,兼傷冷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