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毒散

卻毒散

QUE D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8.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肺經 15%
肝經 15%
胃經 11%
腎經 11%
心經 11%
膀胱經 10%
心包經 3%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卻毒散中包含麻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發散風寒,宣肺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宣肺解表之功效。對於風寒束表、肺氣閉塞的症狀,麻黃可以幫助開泄腠理,使邪氣外散,改善呼吸道症狀。
  2. 通透經絡,活血化瘀:麻黃還具有一定的通透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因寒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麻黃可以起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

因此,卻毒散中加入麻黃,可以起到發散風寒、宣肺解表、通透經絡、活血化瘀等多重作用,有助於治療風寒感冒、肺氣閉塞等病症。

卻毒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功能在於解毒和清熱,而花椒的加入是其組方的一個重要原因。花椒含有揮發油、氨基酸、維生素等成分,其主要成分包括胡椒素,這些成分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炎作用。當身體遭受外邪侵襲或內部濕熱積聚時,花椒能有效幫助身體清除毒素,從而加速恢復。

此外,花椒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身體的抵抗力,這對於清熱解毒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有助於改善腸胃功能,防止毒素在腸道內堆積,進一步提升方劑的療效。因其辛香特性,花椒也能增強其他藥材的效果,使整體方劑更加和諧,且提升患者的食慾,增加服用中的接受度。因此,在卻毒散的配方中,花椒的存在不僅是為瞭解毒,更是為了協調各種藥性,發揮其 synergistic effect。

卻毒散中含有烏頭,這在中醫理論上看似矛盾,因烏頭屬劇毒藥物,而卻毒散卻是針對毒邪入侵的方劑。其原因如下:

  1. 毒攻毒,以毒攻毒:烏頭性烈,能迅速驅散寒邪,並有較強的止痛、消腫作用。對於某些寒毒深伏、難以祛除的毒邪,以烏頭之毒攻其毒,可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
  2. 配伍制約,減毒增效:烏頭在卻毒散中,與其他藥材相配伍,例如附子、川芎等,可起到互相制約、減毒增效的作用。配伍得當,可將烏頭的毒性降低,同時增強藥效。

因此,烏頭在卻毒散中的使用,並非簡單的以毒攻毒,而是基於中醫理論的精妙配伍,達到祛毒止痛的目的。

卻毒散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增強抵抗力: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此方多用於治療外感熱毒,而白朮能增強脾胃功能,提升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外邪侵襲,促進機體恢復。
  2. 固表止汗,防止邪氣外泄: 白朮亦有固表止汗之效。外感熱毒常伴有發熱、汗出等症狀,白朮能收斂汗孔,防止汗液外泄,避免邪氣乘虛而入,進一步加重病情。

因此,白朮在卻毒散中發揮着健脾益氣,固表止汗的功效,有效改善患者症狀,促進機體恢復健康。

卻毒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熱,解毒止癢: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肺、膀胱經。其具有疏散風熱、解毒止癢之功效,可有效清解因風熱邪毒引起的皮膚瘙癢、疹出等症狀,與卻毒散中其他藥物配合,增強其清熱解毒、止癢止痛的功效。
  2. 調和藥性,避免燥烈: 卻毒散中部分藥物性較燥烈,容易耗傷津液。防風性味平和,可起到調和藥性、緩解燥烈之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總而言之,防風在卻毒散中起著疏散風熱、解毒止癢,以及調和藥性的作用,有助於提升藥效,避免副作用。

卻毒散方劑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1. 宣肺利咽,排毒解毒: 桔梗具有宣肺利咽、消腫排膿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毒邪侵襲肺經所致的咽喉腫痛、痰多粘稠等症狀,從而起到解毒排毒的作用。
  2. 引藥入肺,增強療效: 桔梗性升散,能引藥直達肺經,使藥物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尤其是在治療肺熱毒盛、咽喉腫痛等病症時,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增強療效。

「卻毒散」方中使用肉桂,乃因其具備以下兩點功效,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1. 溫陽散寒,助藥力透達: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絡之效。可助其他藥物溫經散寒,促進藥力透達病所,發揮更佳療效。
  2. 溫腎助陽,扶正祛邪: 部分毒邪侵襲,易損傷陽氣,導致體虛乏力。肉桂溫腎助陽,可增強機體正氣,抵抗毒邪侵襲,促進恢復。

總之,肉桂在「卻毒散」方中,扮演著溫陽散寒、扶正祛邪的重要角色,有助於增強藥效,促進疾病康復。

卻毒散中加入乾薑,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陽化氣: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化濕止嘔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入侵、脾胃虛寒導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乾薑可以起到溫陽散寒、扶正祛邪的作用,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卻毒散中其他藥物大多偏寒涼,乾薑的溫性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損傷脾胃的作用。同時,乾薑的辛溫之性可以促進藥物氣血運行,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卻毒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與主治

卻毒散主治「山嵐瘴氣」。所謂山嵐瘴氣,為古代對南方山林潮濕地區所生之濕熱毒氣、疫癘之邪的統稱。其症狀多表現為寒熱交作、頭身困重、胸悶嘔逆,或關節疼痛,甚至發為瘧疾、霍亂等急性病症。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麻黃(去根節)

    • 解表發汗,透邪外出,擅長開泄腠理以驅散外感風寒濕邪。
    • 針對瘴氣初襲,寒熱無汗之表證。
  2. 蜀椒(炒出汗)

    • 辛溫燥烈,能溫中散寒、除濕止痛,兼具殺蟲解毒之效。
    • 古代常用於驅散穢濁瘴氣,緩解腹痛吐瀉。
  3. 烏頭(炮,去皮臍)

    • 大辛大熱,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 針對瘴氣侵襲經絡所致的頑固痹痛或寒濕重症。
  4. 白朮

    • 健脾燥濕,固表止汗,與麻黃配伍,一散一收,防止過汗傷正。
    • 增強脾胃運化,以抗濕毒內蘊。
  5. 防風(去叉)

    • 祛風勝濕,為「風藥中之潤劑」,助麻黃解表而不過燥。
    • 預防瘴氣夾風邪侵襲肌表。
  6. 桔梗(炒)

    • 宣肺利氣,化痰解毒,載藥上行。
    • 調暢氣機,使邪氣從上焦宣散。
  7. 桂(去粗皮)

    • 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協同烏頭、蜀椒增強散寒之力。
  8. 乾薑(炮)

    • 溫中回陽,守而不走,與蜀椒共治中焦寒濕。
    • 針對瘴氣內犯脾胃所致的嘔逆、腹冷。

方劑配伍邏輯與整體功效

卻毒散的組方以「辛溫解表、散寒除濕、解毒辟穢」為主軸,其特點如下:

  • 表裡兼治
    麻黃、防風解表透邪;烏頭、蜀椒溫裡散寒,形成外散內溫之勢,適合瘴氣兼有表寒裡濕之證。

  • 溫燥化濕
    白朮、乾薑、蜀椒協同健脾燥濕,針對濕毒困脾之病理核心。

  • 氣血並調
    桂枝通陽活血,桔梗宣肺行氣,防止瘴氣阻滯氣血運行。

此方適合寒濕偏重的瘴氣病症,透過溫散之力驅逐穢濁之邪,並以宣肺健脾固護正氣,體現了「既病防變」的治療思路。

潛在臨床應用推論

結合現代病症,卻毒散或可用於:

  • 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炎、痺證。
  • 夏季濕重地區的腸胃型感冒(嘔瀉、惡寒)。
  • 某些感染性疾病初期(如瘧疾、登革熱)屬寒濕證型者。

(註:此分析純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具體應用需依據臨床辨證。)

傳統服藥法


麻黃(去根節)半兩,蜀椒(去目並合口,炒出汗)半兩,烏頭(炮裂,去皮臍)半兩,白朮半兩,防風(去叉)1兩,桔梗(炒)半兩,桂(去粗皮)半兩,乾薑(炮)1分。
上為散。
每服1錢匕,溫酒調下。每日食前常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2. 有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慎用。
  3. 服藥期間不宜飲酒。
  4. 服藥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勞累。
  5. 如有不適,請及時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卻毒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七。 組成:麻黃(去根節)半兩,蜀椒(去目并合口,炒出汗)半兩,烏頭(炮裂,去皮臍)半兩,白朮半兩,防風(去叉)1兩,桔梗(炒)半兩,桂(去粗皮)半兩,乾薑(炮)1分。 主治:山嵐瘴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