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鹿角入藥,主要取其強壯筋骨、活血化瘀之效。化癌煎中加入鹿角,乃因其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氨基酸、鈣質等,有助於增強患者體質,改善氣血循環。
鹿角味甘鹹,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之效,對於癌症患者因病體虛弱、元氣不足的情況,有助於提高免疫力,促進細胞修復,進而輔助化療、放療,提高抗癌療效。
「化癌煎」方劑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散寒,活血通絡: 桂枝性溫,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絡之效。癌症患者常伴隨氣血瘀滯、寒邪內阻,桂枝能溫陽散寒,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有助於緩解腫瘤周圍組織的寒凝瘀阻。
- 扶正祛邪,增強免疫力: 桂枝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免疫力,抵禦癌細胞的侵襲。現代研究表明,桂枝能促進免疫細胞活性,提高抗癌能力。
化癌煎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原因:
- 緩解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解毒、緩和藥物毒性及刺激性的作用,能降低其他藥材的毒性,並減輕副作用。
- 增強療效: 甘草能提高人體免疫力,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療效,從而提升化癌煎的整體功效。
總之,甘草在化癌煎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既能緩解藥性,又能增強療效,是組成化癌煎不可缺少的重要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化癌煎」在古代醫籍中主治「一切癌瘡」,此處「癌瘡」應泛指腫瘤、癰疽瘡瘍等體表或內生之堅硬腫塊(中醫傳統稱「岩」或「惡瘡」)。古代醫家對「癌」的認知不同於現代醫學的惡性腫瘤,而是以症狀表現(如腫硬如石、潰後翻花、流臭血水)為判斷依據。此方立意可能針對氣血瘀滯、寒凝痰結所致的頑固性腫塊,試圖以溫通散結、解毒消癥為治療方向。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邏輯推理
奇良(疑為「耆良」或「奇良」之誤)
- 若為「奇良」,可能指「奇良」即「大戟」(古文異名),具逐水消腫、攻毒散結之效,適用於頑痰積聚。
- 若為「耆良」(黃耆),則偏補氣托毒,但與全方溫散方向稍異,故推測「大戟」更符「攻癌瘡」之效。
鹿角(生屑)
- 生鹿角(未炮製)性溫銳利,能活血散瘀、消腫排膿,《本草綱目》載其「除惡瘡癰腫」。其溫通之力強,可破血中之滯,適合寒凝瘀血所致之腫塊。
桂枝
- 辛溫通陽,行經絡而散寒凝,助鹿角推動氣血運行。針對「癌瘡」可能因寒邪凝滯、陽氣不達的病機,桂枝能溫通脈絡,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甘草
- 調和諸藥,緩和大戟(若為大戟)之峻烈與鹿角之銳性,兼能解毒,《外科證治全書》提及甘草可「解百藥毒,消癰疽瘡毒」。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溫通攻毒」為核心:
- 攻逐邪毒:假設奇良為大戟,則以其峻下逐痰、破積消癥為主,直攻頑固痰瘀。
- 溫通散結:鹿角、桂枝配伍,一從血分破瘀,一從氣分通陽,化解寒凝痰瘀膠結之態。
- 調和緩峻:甘草制約大戟毒性,避免傷正,同時輔助解毒。
推論功效:可能適用於陰寒凝滯、痰瘀互結之體表腫塊(如癰疽未潰、乳岩初起),藉溫散之力促其消融。然須注意,古代「癌瘡」範疇與現代惡性腫瘤差異甚大,此方機理或更近於「外科消法」中的溫散方劑。
四、可能不足之處
全方偏重攻邪,若無扶正藥物(如參、耆),恐不宜久服;對於熱毒壅盛或陰虛內熱之「癌瘡」,溫藥可能加重病情。此反映古代對複雜腫瘤病機的認知局限性。
傳統服藥法
奇良、鹿角(生屑)、桂枝、甘草。
每服3錢,水2盞,煎1盞,1日服3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化癌煎, 出處:《産科發蒙》。 組成:奇良、鹿角(生屑)、桂枝、甘草。 主治:一切癌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