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紅玉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紅玉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當歸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 補血養血:當歸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可改善氣血不足引起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月經不調等症狀。紅玉膏中加入當歸,可以起到補血養血,增強體質的作用,提高藥物療效。
紅玉膏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紅玉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而紅花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緩解疼痛。
- 消腫止痛: 紅花還能散瘀消腫,對於紅玉膏所針對的皮膚外傷、燒燙傷等,其消腫止痛效果能加速傷口癒合,減輕患者痛苦。
紅玉膏中加入赤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赤芍味苦、微寒,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紅玉膏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赤芍可有效化解瘀血,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 清熱解毒:赤芍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其他藥材清除體內熱毒,減輕炎症反應,促進傷口修復。
紅玉膏方劑中加入白芨,主要是利用其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白芨性寒、味苦,入肺、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消腫生肌、生津潤燥的作用。
紅玉膏多用於治療燒傷、燙傷、外傷出血等症,而白芨可以收斂止血,促進傷口癒合,並可消炎止痛,預防感染。因此,白芨成為紅玉膏中不可或缺的藥材,有助於改善傷口癒合速度及效果。
紅玉膏中加入防風,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1. 疏風散寒: 防風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紅玉膏主要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而防風能有效驅散寒邪,使皮膚溫暖,減輕瘙癢和疼痛。
2. 止癢止痛: 防風除了疏風散寒外,也具有一定的止癢止痛作用。紅玉膏中的其他藥材如金銀花、黃連等也具備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與防風共同作用,能有效減輕皮膚病引起的瘙癢和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紅玉膏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範疇集中於 「燥熱傷陰」與「毒瘀腐蝕」 兩大病理核心:
- 鼻內乾燥而痛,涕中帶黑絲:屬肺胃燥熱灼傷黏膜,陰液耗損而見乾裂出血,黑絲暗示久病夾瘀(血熱郁久成瘀)。
- 楊梅頑瘡、結毒臁瘡:泛指梅毒後期潰爛難癒之瘡,或下肢慢性潰瘍(臁瘡),其病機為「濕毒壅滯」與「氣血瘀阻」交互為患,導致瘡面晦暗、膿血黏稠、久不生肌。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潤燥護膜:基礎架構
- 黃蠟、白蠟、熟豬油:為方中「基質」,奠定膏方「潤澤」特性。蠟質密封性強,配合豬油滲透肌膚,針對乾裂瘡面形成保護層,防止津液進一步耗散,尤其適用於鼻黏膜乾痛。
2. 活血祛瘀:打通氣血
- 乳香、沒藥、血竭:三者均為樹脂類藥材,具強效 散瘀止痛、活血生肌 之功。針對瘡毒鬱久導致的「局部氣血壅滯」,可改善微循環,促進瘡毒外排與新肉生長。
- 象皮(現多以他藥替代):傳統取其「斂瘡生肌」之效,用於頑瘡久不收口,屬「以皮治皮」思維。
3. 解毒斂瘡:針對腐蝕與感染
- 輕粉、樟冰(樟腦):具 殺蟲解毒、燥濕止癢 之效,針對「楊梅結毒」這類濕熱蘊毒之症,可抑制瘡面腐敗惡化。然輕粉辛寒有毒,古代用於攻毒,現代需謹慎替代。
- 兒茶:收澀止血、促進潰瘍癒合,對「涕中帶血」或「瘡口滲液」有雙向調節作用,兼具清熱與收斂。
4. 引藥透達:局部增效
- 樟冰:除解毒外,其揮發特性可助藥力穿透皮膚,直達病所。配合蔥白湯外洗(辛溫通陽),增強藥物吸收。
治療原理總論
紅玉膏以 「潤-活-斂-攻」四法並行:
- 潤澤黏膜/瘡面(蠟、油)解決乾燥破損,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乳沒、血竭)改善局部氣血滯澀,打破「瘀久化毒」惡性循環;
- 攻毒斂瘡(輕粉、兒茶)直接抑制病原與腐肉,促進組織修復;
- 密封瘡口(蠟質覆蓋)物理性隔絕外界刺激,符合中醫「煨膿長肉」的瘡瘍處理思路。
此方適用於 燥瘀夾毒 之證,通過外治局部調節,間接影響內在氣血運行,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中醫用藥邏輯。
傳統服藥法
黃蠟5錢,白蠟5錢,乳香5錢,沒藥5錢,樟冰4錢,血竭4錢,輕粉4錢,象皮4錢,兒茶2錢,熟豬油4兩。
將二蠟融化,去滓,入前藥末攪勻。
先以蔥白湯洗淨患處,拭乾後敷藥,以紙蓋之。勿令見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紅玉膏, 出處:《金鑑》卷五十九。 組成:紫草1兩,紅花1兩,當歸2兩,黃蠟3兩。 主治:痘後癰毒。
紅玉膏, 出處:《良朋匯集》卷三。 組成:雞蛋10個,頭發5錢,黃蠟5兩,黃丹5兩。 主治:惡瘡疔毒,乳花無名,痛不可忍。
紅玉膏, 出處:《梅氏驗方新編》卷六。 組成:黃蠟5錢,白蠟5錢,乳香5錢,沒藥5錢,樟冰4錢,血竭4錢,輕粉4錢,象皮4錢,兒茶2錢,熟豬油4兩。 主治:破傷潰爛,久不收口。
紅玉膏, 出處:《何氏濟生論》卷八。 組成:芸香(白者)1斤4兩,沒藥2兩(研),當歸4兩,血餘5錢,蓖麻仁400個,乳香2兩(研),木鱉子(去殼)2兩4錢,真麻油8兩。 主治:癰疽,瘰癧,乳癰。
紅玉膏,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當歸1兩,紅花3錢,赤芍3錢,白及3錢,防風3錢。 主治:祛腐生肌,定痛化蟲,止癢消腫,化疔解毒。主治:鼻內乾燥而痛,涕中帶黑絲,及楊梅頑瘡,結毒臁瘡,不論大小諸毒。
紅玉膏, 出處:《良方匯錄·外科統治門》。 組成:阿魏5錢,藤黃5錢,乳香1兩,沒藥1兩(用燒紅熱磚兩塊,上下夾之,踏淨油,取淨末各5錢),蓖麻子肉1兩5錢,松香3兩5錢(用桑、槐、桃、柳、梅5樣樹頭,紮好入水中,先煎數滾撈去,下松香煎半日,去火,下冷水,團結撈起,曬,研),血标銀朱1兩,血竭1兩。 主治:消堅,呼膿,拔毒。主治:一切癰疽、發背、對口、附骨、無名腫毒,無論陰陽,已成未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