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分清泄濁丸

琥珀分清泄濁丸

HU PO FEN QING XIE ZHUO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極寒 (0.0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4%
脾經 14%
小腸經 14%
心經 14%
胃經 7%
大腸經 7%
心包經 7%
三焦經 7%
膀胱經 7%
肺經 7%
肝經
脾經
小腸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膀胱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琥珀分清泄濁丸中使用琥珀,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止痙,定驚安神: 琥珀性味甘平,入心、肝經,具有疏風止痙,定驚安神之效。琥珀可平息肝風,鎮定驚厥,對於因肝風內動、痰濁蒙竅所致的驚悸、癲癇、抽搐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化痰開竅,清熱解毒: 琥珀還具備化痰開竅,清熱解毒的功效。琥珀可開通經絡,疏散痰濁,對於痰濕凝滯、竅道不通所致的昏迷、神志不清、言語蹇澀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琥珀分清泄濁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琥珀分清泄濁丸主治熱毒壅盛,痰熱內擾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大黃可清熱解毒,瀉火除痰,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2. 瀉下通便:大黃具有瀉下通便之功效,可促進腸道蠕動,排除體內積熱,有利於清熱解毒,促進痰濁排出,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琥珀分清泄濁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肝經濕熱毒火下注」,其症狀表現集中於下焦:

  1. 淋濁管痛:濕熱蘊結膀胱,氣化不利,導致小便澀痛、混濁,甚則淋瀝不盡。
  2. 小溲不利:濕熱阻滯尿道,水道不通,出現排尿困難、尿量減少。
  3. 下疳火盛,腫痛腐爛:肝經濕熱夾毒火循經下注陰器,引發外生殖器潰瘍、腫痛化膿。

此證屬實熱證,病機關鍵為濕熱毒火壅滯肝經,治法當以清熱解毒、泄濁通淋為主,兼以活血散結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物組成與比例

  • 琥珀(1兩)
    性甘平,入心、肝、膀胱經。傳統用於:

    • 利尿通淋:治小便不利,血淋、石淋。
    • 活血散瘀:化解下焦瘀滯,改善局部腫痛。
    • 鎮驚安神:間接平息肝經火熱上擾之煩躁。
      在此方中,琥珀既能通利水道,又可消散濕熱鬱結之瘀滯。
  • 大黃(10兩,錦紋者佳)
    性苦寒,歸脾、胃、大腸、肝經。此方重用大黃,取其:

    • 瀉火解毒:直折肝經濕熱毒火,從腸道泄邪。
    • 逐瘀通經:活血以助消散下疳腫痛。
    • 導濕熱下行:通過瀉下使濕熱之邪從二便分消。
      大黃量十倍於琥珀,顯示此方以「瀉實火、通腑泄濁」為核心。
  • 雞蛋清
    甘涼潤燥,作為賦形劑能緩和大黃峻烈之性,兼可護陰。

  • 朱砂為衣
    取其鎮心安神之效,或兼防腐(古方常見用法)。

2. 配伍邏輯與治療機轉

  • 清熱利濕與瀉下並行
    琥珀通淋利尿,使濕熱從小便出;大黃瀉火通便,使毒火從大便解。兩藥合用,前後分消濕熱毒邪
  • 活血與泄濁相輔
    濕熱久滯易致血瘀(如淋濁管痛、下疳腫爛),琥珀活血散瘀,大黃破血逐瘀,共奏通絡消腫之效。
  • 峻藥緩製
    雖用大黃峻瀉,但以雞蛋清製丸,減緩其攻下之勢,使藥力持續作用於下焦。

3. 服藥反應解讀

  • 小便如金黃色
    濕熱毒邪從小便外排之象,符合「泄濁」的治療目標。
  • 三日後火毒消
    大黃瀉火迅速,搭配琥珀通淋,短期內濕熱得減,症狀自緩。此方適用於急性實熱證,非慢性虛損之淋濁。

4. 適用證禁忌推論

雖原文未提禁忌,然從組成分析:

  • 大黃用量極大,脾胃虛寒者服之恐致瀉利傷正。
  • 朱砂為衣,長期服用需防汞毒性(但此方應屬短期療程)。

總結

此方以瀉火毒、利濕濁為主,針對肝經濕熱壅盛之急性下焦實證,通過前後二便分消濕熱,並佐以活血消腫。其配伍簡峻,體現「治實火宜速攻」的治法特點,符合「淋濁、下疳」等急性炎症的治療邏輯。

傳統服藥法


琥珀1兩,錦紋大黃10兩。上為細末,用雞蛋清24個杵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
每服3錢,空腹時熟湯送下。服後小便出如金黃色,3日後火毒消而淋濁自止,疳腫亦退。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瀋陽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膀胱炎前列腺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軟性下疳腎盂腎炎尿道膿傷腹瀉多痰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琥珀分清泄濁丸, 出處:《中國醫學大辭典》。 組成:琥珀1兩,錦紋大黃10兩。 主治:肝經濕熱毒火下注,淋濁管痛,小溲不利,及下疳火盛,腫痛腐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