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皮數

桂皮數

GUI PI SHU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2.08)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6%
胃經 16%
腎經 15%
脾經 13%
肺經 13%
肝經 7%
心經 7%
膀胱經 7%
大腸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桂皮數」中的「桂皮」,通常指的是肉桂。這是因為:

  1. 藥性相近:桂皮和肉桂皆屬肉桂屬植物,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血的功效。兩者在藥性上十分接近,故在方劑中可互相替代。
  2. 歷史沿革:「桂皮」一詞在古代指稱範圍較廣,包括肉桂、香桂等,而「肉桂」則特指一種特定的品種。隨著時代發展,「桂皮」逐漸成為「肉桂」的代名詞,因此在方劑中使用「桂皮」時,多指「肉桂」。

總而言之,「桂皮數」中的「桂皮」實指「肉桂」,是基於藥性相近和歷史沿革的因素。

中藥方劑「桂皮數」中包含橘皮,是基於兩者藥性相輔相成的關係,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桂皮性溫熱,入脾、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活血化瘀之效;而橘皮性溫,入脾、肺經,具理氣解鬱、燥濕化痰、和胃止嘔之功效。兩者皆能溫中散寒,但桂皮偏於溫陽活血,橘皮則善於理氣化痰,共同使用,可增強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療效,並能緩解因寒凝氣滯導致的胃脘疼痛、腹痛、嘔吐等症狀。

方劑中包含檳榔,多因其具有行氣消積之效,與桂皮相輔相成。

檳榔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消食積、化癥瘕、驅蟲。其行氣之力較強,可助桂皮溫通經絡、散寒止痛。

桂皮味辛甘性熱,入心、脾、腎經,能溫經散寒、行氣止痛、化濕止瀉。其溫陽之力較強,可助檳榔消積化瘀。

二者合用,可溫中散寒、行氣消積,適用於脾胃虛寒、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脹痛、食積不消、嘔吐泄瀉等症。

桂皮數方劑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基於其瀉下通便的功效。牽牛子性寒,味苦,歸脾、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散結的功效。桂皮則性溫,味辛甘,歸心、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兩者搭配,既能利用牽牛子瀉下通便,清除腸道積滯,又能借助桂皮溫陽散寒,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此組合常用於治療寒凝氣滯、腸胃積滯等症,如腹脹便祕、食積腹痛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名為「桂皮散」,其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記載為「肺臟喘急,胸膈壅滯,大腸不利」,意指主要用於治療呼吸急促、胸悶氣阻,以及大便不通暢的症狀。

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1. 桂(去粗皮):即肉桂,性味辛甘大熱,歸腎、脾、心、肝經。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脈的作用。用於此方,可能幫助溫暖肺氣、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胸膈壅滯。

  2.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即陳皮,性味辛、苦、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在此方中可能協助行氣化痰,對治胸膈壅滯與肺氣不宣。

  3. 白檳榔(銼):性味辛、苦、溫,歸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消積、利水通便的作用。在此方中可能幫助解除胸腹氣滯,並促進大腸蠕動,改善「大腸不利」。

  4. 牽牛子(半生半熟):性味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具有瀉水通便、消痰逐飲的作用。生用瀉下力強,熟用較緩,此方半生半熟可能意在兼顧逐邪與緩和藥性,協助通利大腸與消除痰飲。

綜合治療原理

此方劑的組合邏輯主要在於溫通行氣、宣肺通便

  • 溫通:肉桂、陳皮、檳榔皆偏溫,可溫暖肺脾,散寒化濕。
  • 行氣:陳皮、檳榔協同行氣,解除胸膈壅滯。
  • 通便:牽牛子與檳榔配合,攻逐大腸積滯,改善便秘。
  • 宣肺:氣機通暢後,肺氣得以宣降,喘急自緩。

此方可能適用於寒濕或氣滯所致的肺氣不降與大腸不通,其治療原理在於通過溫通與行氣,達到上宣肺氣、下通腸腑的效果。方中牽牛子攻逐力強,配合檳榔增強通下,肉桂與陳皮則溫中行氣,整體形成上下並治的結構。

傳統服藥法


桂(去粗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白檳榔(銼)1兩半,牽牛子(半生半熟)2兩。
上為散。
每服3錢匕,空心、食前溫酒調下。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燥的性質,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含有牽牛子,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腹瀉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桂皮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八。 組成:桂(去粗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白檳榔(銼)1兩半,牽牛子(半生半熟)2兩。 主治:肺臟喘急,胸膈壅滯,大腸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